創業在中國:中外三專家探討國內創業環境和教育
 美國百森商學院教授、副校長Michael Fetters
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張玉利 src="http://m.fswenwen.com/Files/0214002.jpg" border=0>
南開大學教授、商學院副院長、創業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張玉利

美國百森商學院資深教授、百森商學院亞洲中心主任伍健民
2005年11月11日,全球創業教育領域排名第一的美國百森商學院和南開大學商學院簽訂協議,決定共同推動我國創業研究與教育事業發展。據悉,“中美創業研究與教育國際研討會”將于2006年4月在南開大學舉行,屆時還將同期發起成立中國創業研究與教育聯盟。
究竟什么是創業?什么是創業精神?目前國內的創業環境、創業者創業能力還與國外存在怎樣的差距?應運而生的創業教育該向什么樣的方向發展,如何與國際接軌。就此,天津日報《經濟周刊》采訪了有關專家,對國內創業環境和創業教育的現狀、發展趨勢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創業在中國
《經濟周刊》(下簡稱“記”):談到創業教育,首先想問究竟什么是創業?什么樣的創業者可以稱之為企業家?目前,中國的創業活動發展狀況如何?
張玉利(下簡稱“張”):根據JeffryA.Timmons所著的創業教育領域的經典教科書“New Venture Creation”的定義:創業是一種思考、推理和行動的方式,它為機會所驅動,需要在方法上全盤考慮并擁有和諧的領導能力。20世紀20年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奈特提出,企業家應當是那些在不確定的環境下承擔風險并進行決策的人,并且創業企業家是比其他人更加多地改變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娛樂和領導方式。國內的柳傳志、張朝陽、王志東、田溯寧和丁健等都是典型的創業企業家,他們的創業影響了我們中一些甚至許多人的生活方式。
把創業僅僅理解為創建新企業是片面的。其實,創業的本質在于把握機會,創造性地資源整合,創新和快速行動,創業精神是創新的源泉。創業是具有企業家精神的個體與有價值的商業機會的結合,是開創新事業。創業行為普遍存在于各種組織和各種經營活動中,需要運用創業精神開展目前的工作,這是取得成績和進步的前提。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的確立和不斷完善,中國國民的創業精神得到了巨大的釋放,大量的創業企業應運而生。清華大學中國創業研究中心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的全員創業活動指數在37個全球創業觀察研究項目參與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九位,即中國在全球的創業活動中處于活躍狀態;钴S的創業活動也正是中國經濟為什么連續多年來一直保持比較好發展態勢的關鍵因素。
Fetters: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很有創新精神,中國創業的人文環境很好。
記:與前幾年相比,在衡量創業環境的多種因素中,金融支持、政府項目、教育與培訓、知識產權保護和文化與社會規范等方面,我國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進步。各位認為,目前中國的創業環境還與國外有哪些差距?
張:中國的創業環境中還存在軟肋,在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直接支持、中央政府的創業政策、新企業審批)、政府項目(政府項目中的服務型組織)、教育與培訓(創業與工商管理教育)、研究開發轉移(研究開發轉移的條件、知識產權保護)、商務環境(商務環境中為創業企業提供的金融和非金融服務)及文化與社會規范(社會文化中個人與集體的責任關系)等方面均有待改善。改革開放以來,各地十分重視投資環境建設,現在應該更多地關注創業環境的建設。
伍健民(下簡稱“伍”):許多國家意識到,只有通過創業精神,尤其是高技術的創業精神,才能參與新產品、新市場、新產業的發展,從而進入世界經濟的高增長部門。當今世界中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到處充滿了機會,但這樣的機會大部分會被人忽視。缺少創業經驗、操作手續煩瑣、技術設施不先進、法律金融環境不完備等等都成為創業者的“攔路虎”。我認為,建立系統化的創業教育,提供豐富的創業知識是我們首要解決的問題。
環境與教育,孰重孰輕?
記:在中國浙江,很多民營企業家并沒接受過很高等的教育,但卻很成功;而很多海外歸來的高材生在創業過程中卻屢屢碰壁,您覺得是環境比較重要,還是后天的教育比較重要?您認為,創業者和環境、教育的關系是怎樣的?
伍:您提出的這個問題也是百森一直關注的問題。
百森的學者們曾經選取了10位江浙一帶的成功企業家作分析,結果發現,他們的成功都具備三個因素,第一,他們對環境理解得非常透徹;第二,一旦發現機會,他們迅速行動,并不作詳細的得失分析;第三,他們都對成功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決心。目前中國的機會充分,對于具備以上素質的創業者,成功是顯而易見的。
我們再來分析那些海外歸來的高材生為什么會在創業過程中失敗。首先,如果你到美國去攻讀博士學位,至少要花4年的時間,而等你回國時,你會發現人們的生活水平以及商業環境都發生了變化,這就使得那些掌握了很多創業技能的天才們沒有了施展才能的空間,所以失敗也是必然的。
在這其中,創業者、環境和教育三者是“天時、地利、人和”的關系,是應該相互支撐的。在環境具備的前提下,就像現在的中國市場,創業教育能教給學生的主要是捕捉機會的眼光和組織資源的能力;提供幫助企業快速、高效發展的動力,也就是通過教育,學會利用環境,抓住機會,發展自己。
張:創業教育教給學生不僅要懂得參與企業運作,更要懂得如何建立企業;要從單方面思考問題轉變到綜合全面思考問題;要從關心自己過渡到關心企業。
記:什么樣的人需要接受創業教育?
伍:主要是兩類人。一類是從未接觸過管理或商業但要創業的人,面對市場,他們舉足無措,壓力很大,創業教育可以幫助他們系統地了解創業過程,樹立信心;另外一類人是已經開創公司,并且可以生存,但發展空間小。在這個階段,需要創業教育為他提供新的規劃,開拓更大的發展空間。
張:創業教育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一般人以為只有從0到1是創業教育,但是真正的創業教育還包括從1到10的企業發展過程。企業發展必然會面臨困境,這個時候就需要管理者對企業發展進行新的規劃,進行開拓,這個原理和企業初創期基本相同。
“土洋結合”實現創業教育本土化
記:目前中國的創業教育發展狀況如何,此次美國百森商學院和南開大學商學院攜手推動創業研究與教育的初衷是什么?
張:目前中國創業教育的發展還不成熟,由于發展的時間短,對創業教育的理論研究和教學活動開展得比較少。而百森商學院早在1967年就在全球第一個推出了創業管理的研究生課程,并一直致力于推動全美乃至全球創業教育的發展。
在此背景之下,南開大學和百森商學院經過多次交流,決定把百森商學院的創業教育師資培訓研討會(Symposium for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簡稱為SyEE)項目引入中國,同時,由南開大學發起舉辦創業研究與教育國際研討會和中國創業研究與教育聯盟,從而聯合國內外創業教育的多家機構共同來推動中國創業教育的發展。
記:我們知道百森商學院創業教育方面在美國一直是享有盛譽的,請問,將美國的教育方式搬到中國會不會產生“水土不服”的現象,在這方面雙方有什么打算?
伍:在中國開展創業教育和在美國開展創業教育確實存在一定差距,這種差距是由兩地不同的創業環境和教學經驗所致。而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差距,才有了更廣闊的合作空間。
美國的創業教育已經表現出越來越強的實踐性,并衍生出了兩方面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師必須有實戰的經驗。對于中國的商學院來講,應該考慮加強和企業家的合作,讓一些企業家也能加入到教師隊伍。其次,美國創業教育的實踐性還表現在課程中學生擁有的商業實踐。國內創業教育基本沒有操作性強的課程,而引入實踐課程和增加課程中用于實踐的時間是國內創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張:與百森合作并不意味著我們將百森的課程、教材原封不動地搬到中國的課堂上,而是要將百森優秀的教育理念、經典的教學課程與中國的國情、中國的教育水平、師資能力相結合,開創一套適合中國創業者的新教程。
背景資料:國際著名商學院創業教育一覽
百森商學院
早在1967年美國百森商學院就在全球第一個推出了創業管理的研究生課程。百森商學院的創業教育主要由創業教育研究中心承擔,每年大約有25%的本科畢業生被授予創業學學士學位。創業課程教學大綱中的必修課程有《新生管理體驗》、《新企業創立》、《成長型企業管理》和《創業企業融資》等。
哈佛商學院
哈佛大學商學院將“創業精神”定義為“追求超越現有資源控制下的機會的行為”。他們認為,創業精神代表一種突破資源限制,通過創新來創造機會的行為。截至2001年年底,哈佛大學共開設了15門創業管理課程,最具代表性的有《創業財務》、《創業管理》、《創業營銷》、《專業服務公司》、《小企業的經營與成長》、《風險投資與個人股權》、《開創新企業》等。
斯坦福商學院
斯坦福商學院共開設17門創業管理課程,他們非常重視創業戰略以及創業環境的研究,尤其是對創業過程中各階段、各層面的策略與操作議題,以及產學合作、產業網絡等環境方面的議題。主要課程有《投資管理與創業財務》、《環境創業精神》、《創業精神與風險投資》、《營銷與生產一體化設計》、《成長企業的管理》、《創業機會評估》、《創業戰略》、《創業與社會發展》、《信息處理產業的戰略制定與實施》、《技術創新的戰略管理》等。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