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京津走廊
培育中小城鎮
以京、津兩大城市為核心的京津走廊(一軸),目前最為有效的連接方式是京津塘高速公路。要提高京津周邊城鎮的規模和經濟實力,吸納更多就業和居住人口,使京津走廊從單純的京津塘高速公路沿線的線形區域結構,拓展為多中心的網絡化結構,從而減小中心城區人口快速增長的壓力。這需要發展沿線中小城鎮,提升這些中小城鎮的綜合經濟實力。
發展沿線中小城鎮,要從基礎較好的地區開始。吳良鏞表示,以燕郊為代表的廊坊北三縣地區和北京西南的涿州有一定的發展基礎,他建議,順義、通州、亦莊、房山等新城不必規模太大,可以將一些職能疏解到更大的空間。
廊坊,正好位于“一軸三帶”的京津發展軸與山前傳統發展帶的交叉點上。吳良鏞就此提出:廊坊,需要更高瞻遠矚的、面向區域發展的整體戰略。未來該地區會有很大的基礎設施投入,因此空間發展戰略非常重要,高速鐵路車站的選址、行政中心的遷移等等都要服從于這個戰略。
建設發展帶
推動京津冀均衡發展
在此次報告中,吳良鏞提出了“畿輔”的理論。他介紹,京津冀北部的燕山地區和太行山地區歷來是“畿輔”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京師”唇齒相依,是“京師”的外圍屏障。這里也是京津冀地區的生態保障,有豐富的文化遺產,是京津冀地區生態和文化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帶。
但這些地區在經濟上同京津之間存在巨大的差距,特別是張家口、承德、保定的山區,還有很多國家級貧困縣,巨大發展落差影響了這些地區發揮 “新畿輔”的作用。報告建議充分發掘生態文化帶的資源優勢,提高首都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和文化影響力,并采取積極措施,縮小區域差距,實現京津冀地區的協調發展。
報告提出要建設以環渤海灣的“大濱海地區”為新興發展帶,以山前城鎮密集地區為傳統發展帶,以環京津燕山和太行山區為生態文化發展帶,在更大的范圍內為城市發展提供支撐,并實現城市間的和諧共榮。
相關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