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招商企業透露,目前招商效果逐年下降,平均實際成交率不足電話問訊量的5%。據該企業統計:目前企業投放10萬元招商廣告,會有143個人打電話來問訊,最后只有七八個人實際成交,企業花在成交人身上的成本每人超過一萬元。雖然這個數據不能代表招商企業的整體情況,但招商難確實已成為每個招商企業都面臨的大問題。
為什么在媒體鋪天蓋地、展會四處林立、網站多如牛毛的時代,招商卻越來越難?原因除了項目增多、項目老舊、方式僵化之外,信用缺失其實是最大的問題。投資者找項目,最終是為了盈利。但多數投資者都知道,再好的項目也不一定能夠完全保證盈利。招商企業當然也知道這一點,但為什么所有的招商企業都說自己的項目能夠保證盈利呢?因為招商企業認為只有大肆宣傳高盈利預期,投資者才會對項目關注,然后作出投資決策。
項目方和投資者如此形成了博弈關系。項目方越是大肆宣傳投資項目的高盈利,投資者就越不相信這是真的;投資者越不相信這是真的,項目方就越加大宣傳廣告投放力度,試圖讓投資者相信這是真的。并且,這種招商博弈狀態像病毒一樣具有極強的傳染性,只要是招商廣告,就一定要表達高盈利預期。招商怪圈循環的結果是:所有的招商項目表達都是雷同的,投資者無法分辨招商項目的好壞真偽,最后導致投資項目的人越來越少。
解決招商博弈的方法應該是建立第三方信用機構。也就是說,在招商項目和投資人簽約的時候,要請第三方信用機構對招商合同中部分關鍵條款對投資者進行承諾。如果項目在實際運作中出現了與簽約關鍵條款相悖之處,第三方信用機構就必須負責對投資者先行賠付,從而達到保證投資人利益,降低投資人投資風險,終結招商博弈怪現狀的目的。
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專門針對招商企業設立的第三方信用機構還未出現。難產的原因用某招商企業的話說就是:“政府不管,銀行怕亂,協會嫌煩,企業不敢!奔氄f來,每家都有各自的理由:政府拿法律說事,銀行拿規矩說事,協會拿行業說事,企業拿市場說事。投資人如果被騙了可以到法院起訴,但是害怕被騙找誰呢?政府、銀行、協會、企業沒有一家能夠幫得上忙。
記者調查多家招商企業得到證實:招商企業其實更希望第三方信用機構出現,因為只有第三方信用機構才能真正解決招商博弈的問題。招商企業甚至給出了理想方案:由某個具有公信力的協會或商會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一個具有執行力的第三方信用機構,該機構聯合銀行開立一個賬戶,然后把經過報名、審核的招商企業會員的誠信保證金打入該賬戶。授權成為會員的招商企業可以在招商的過程中以聯合第三方信用機構的名義進行招商。第三方信用機構每月或每季度對會員進行審核,并對違反誠信承諾的企業進行公示。這樣就能夠肅清招商的害群之馬,提高誠信招商企業的招商效果,保證投資人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