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他一起“下!眲(chuàng)業(yè)
1982年,我被調(diào)到青島家電公司工作,任引進項目辦公室主任,當時張首席(張瑞敏)任家電公司副經(jīng)理。那時正是改革開放的第一撥浪潮,所有的企業(yè)都想找到一個可以引進的項目,因為找到項目這個企業(yè)就有活路了,但家電公司等了兩年卻沒有爭取到一個項目。1984年,機會來了。德國“利勃海爾”當時來中國晚了些,家電公司就搶到了這個項目。
“利勃海爾”這個項目就是張首席爭取來的。當時,他到北京去批引進項目的時候,冬天天氣很冷,坐火車又沒有座位,為了節(jié)約一些體力,他就帶著馬扎上車,在北京就從馬路上買點花生米什么的帶著充饑。項目跑下來了,為了兌現(xiàn)當時給有關部門“一定能做好”的承諾,張首席就親自來操作這個項目。他是非常講信譽的,自己承諾的事一定要做好,如果沒有這個性格,他就不會親自去創(chuàng)業(yè),也可能就沒有今天的海爾。
當時我也參與了這個項目的引進工作,成為了張瑞敏的主要助手。但是,當初張首席讓我跟他一起“下海”創(chuàng)業(yè)時,我心里確實沒有底,當時就想干個兩三年再回家電公司,沒想著長久干下去,也沒想著張瑞敏能長久干下去。事實上,當時在青島黃海飯店開項目論證會的時候,幾乎所有的人都不看好這個項目:一分錢也沒有,就那么幾塊地,幾間破房子,要把那些沒見過、也不懂的設備引進來,誰心里都沒底。
我當時不很情愿到企業(yè)的另一個原因是“企業(yè)太苦”。此前我也曾經(jīng)在企業(yè)待過,當時去企業(yè)被戲稱為“下地獄”,但進入青島電冰箱廠這個“地獄”后,我卻一直干了20多年,直到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64歲了,已經(jīng)過了退休年齡,但只要對企業(yè)還有用,我就愿意一直工作下去,因為忙習慣了,乍一停下來,可能還不適應,離不開了。至于當時張首席為什么選中了我作為他的副手,這個問題你得要問他自己,不過我想他總有自己的想法。你們也知道,他說過一段流傳甚廣的話:“就是覺得她和別人不同,在她的同齡人還在利用上班時間買菜、織毛衣、洗衣服的時候,她在認真地讀書學習!
當時,不懂冰箱怎么造?我就去圖書館找怎么做冰箱的書,終于找到一本叫《電冰箱》的書,作者叫單大可。一打聽,這人在上海,于是我就趕到上海去找到他來做顧問,讓他從頭給講了一遍冰箱的基本原理。當時,廠里還派了一個技術部門到北京雪花冰箱廠去參觀學習,偷偷學藝,根據(jù)帶回的零部件,自己畫出圖紙,然后用單大可教的“土辦法”來造冰箱。當時,大家就一個想法:爭口氣,造出冰箱,促成引進項目。
每個企業(yè)都知道抓質量的重要性,但海爾抓質量之早、之狠、之一貫還是超出了一般企業(yè)。為什么?說到底,質量是一個企業(yè)和企業(yè)家的誠信問題。1985年的“砸冰箱”事件已經(jīng)成為我們海爾發(fā)展歷史上的經(jīng)典案例,在這個事件中,我和張首席扣掉了自己當月的工資。我的質量管理神經(jīng)也受張首席的啟發(fā),緊繃繃的。我認為抓質量僅僅有意識是不夠的,還必須做艱苦細致的基礎工作。有一次,我在冰箱某分廠檢查質量工作,在一臺冰箱的抽屜里發(fā)現(xiàn)了一根頭發(fā)絲,責任者不以為然,認為頭發(fā)絲并不影響冰箱的質量,拿掉就是了,何必大驚小怪。但我卻不這樣認為,我馬上召集所有有關人員開會進行討論,我就想通過這件事最
終使責任者心服口服,讓質量意識漸漸融入每一位員工心中。
讓3萬個職工變成3萬個張瑞敏
在我的印象中,張首席幾乎天天在看書,尤其愛看中國古典和國外的相關書籍。他從中國古典中悟“道”,從西方書籍中學“術”。如今的他是國際知名的管理大師,但20年前的張瑞敏完全沒有今天的這些理論和經(jīng)驗。最可貴的是,張首席善于學習,但又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上,他也善于實踐,這就是他與其他人最大的不同。
我認為,之所以海爾會不斷發(fā)展,就是因為張瑞敏素質的提高比海爾的發(fā)展更快,否則,要么企業(yè)不發(fā)展,要么張瑞敏被企業(yè)淘汰,所以他說做企業(yè)“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張首席學理論運用于實踐,又從實踐中總結理論。由兼并企業(yè)而總結出來的著名的《海爾文化激活“休克魚”》案例被哈佛大學收為教學案例,海爾由此成為被哈佛大學納入MBA案例庫的首家中國企業(yè)。
正是由于張首席善于學習和創(chuàng)新,海爾始終領先于中國企業(yè)的經(jīng)營潮流。20世紀80年代,市場物資供不應求,真正是“機器一響,黃金萬兩”,海爾率先實施了質量工程,到1988年就拿到了中國冰箱史上第一塊質量金牌。到了1989年,供求已達到平衡,產(chǎn)品質量成了關鍵,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企業(yè)開始抓產(chǎn)品質量,而海爾又提升了一步:從抓產(chǎn)品的質量延伸到服務。當大家都重視服務時,海爾又進一步提出“為用戶創(chuàng)造需求”,出了“洗衣機可以洗地瓜”的著名案例。
張首席是一個思想家,他的經(jīng)營思想核心就是創(chuàng)新,就是時刻為適應新形勢而變化。他經(jīng)常跟我們舉例說,惠普和IBM都非常好,但卻被戴爾超越了,為什么?因為戴爾的組織結構是最適合信息化時代的。對于海爾來講,最大的挑戰(zhàn)就在于此,雖然現(xiàn)在的組織結構很好,在市場上非常有競爭力,但是信息化時代的競爭要求打破這個組織結構,這很難,相當于一次地震。就像提出流程再造的哈默博士所言,流程再造相當于把一個監(jiān)獄的犯人全部放出來了,一切都亂了套。如果企業(yè)經(jīng)常要這么做,挑戰(zhàn)太大了,而不做則會沒有競爭力,這將是我們面臨的非常大的挑戰(zhàn)。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海爾內(nèi)部的高級經(jīng)理人培訓會雷打不動,張首席和我都會參加,與中層干部們一起分析案例、互動溝通。由于培訓會在周六,我們的行程安排都會以此為軸心,足見他對此會的重視,F(xiàn)在的周會改在各個下屬單位輪流展開,但仍然在堅持。
對于外界普遍擔心的“張瑞敏之后的海爾會不會受到影響”的問題,我覺得,這也需要用學習來解決,只要把海爾的基因傳下去,海爾的3萬個職工就會變成3萬個張瑞敏,還擔心什么后張瑞敏時代的問題?
成功之處在于做人
像我一樣,海爾的核心團隊中好多都是20年一直跟隨張首席的老將,除了事業(yè)上的順利外,最主要的是張首席這個人很“正”,20年了,他一點也沒變,“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態(tài)”,我覺得他做人是很成功的。
面對媒體,我們遇到最多的問題總是這兩個:一個是改制(MBO),一個是外界對業(yè)績真實性的質疑。在這兩個問題上,我們聽到了許多喧鬧的聲音。外界對海爾有各種評論很正常,“槍打出頭鳥”,海爾做得好了,自然會引來懷有各種心態(tài)的人的評論,我們對這些聲音會聽,對自己有用的就會吸收,沒有道理的就不去理會,因為有些人你越跟他辯論他越高興,他就靠這個出名嘛。
張首席對此一直保持著平和的心態(tài),他曾經(jīng)在公司內(nèi)部會議上針對媒體的“圍攻”說,“我們做起來了,那記者就是錯的;如果我們做不起來,他就是對的。打敗我們的不是媒體,而是我們自己。”在海爾20年慶典上,張首席又說到了外界的質疑:“如果沒有來自方方面面的對海爾的質疑甚至個別的惡意中傷,就沒有今天的思考更加冷靜、思維更加縝密、心理承受能力更加堅強、可以更加有能力駕馭復雜局面的海爾,我認為這是好事,這些質疑不管對錯,對海爾都是一種提醒,我們會更好地思索這些問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片贊揚聲中的企業(yè)不可能很好地生存!
我和張首席一直覺得所有制與工作積極性和企業(yè)活力沒有因果關系,關鍵看管理,企業(yè)能否做大也與所有制沒有關系,主要看企業(yè)領導人的目標。國外的體制清楚不清楚?還是天天有破產(chǎn)的,海爾目前的企業(yè)活力已經(jīng)與所有制沒有關系。我們已經(jīng)超越了自己的貢獻與量化股權的問題了。
楊綿綿剪影
楊綿綿,1941年出生于江蘇無錫,1963年畢業(yè)于山東工學院,1984年起任青島電冰箱總廠副廠長,是海爾集團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F(xiàn)任海爾集團總裁。
楊綿綿有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上有年近九旬的婆婆,下有兩個已婚的女兒,如今已有兩個外孫。楊綿綿和愛人是大學同學,幾年前愛人從總工程師的位置上退了下來,從此有了一個主要任務:照顧好家庭,給妻子營造穩(wěn)固的大后方。
有人說,事業(yè)和家庭是對立的,楊綿綿卻說:“家庭服從事業(yè),事業(yè)上的成就可以使家庭生活更幸福!闭劦阶优逃瑮罹d綿說,當初她忙于工作,沒有很多時間照顧子女,但她不覺得教育子女就要天天與他們在一起、幫助他們做任何事情。她說,現(xiàn)在的獨生子女自立能力差,就與父母太多地替子女代勞有關。如果讓子女覺得父母就是一個工作者,這會激發(fā)他們的自立能力,她笑言“我的兩個女兒我管得不多,但她們都挺好”。
1999年,已58歲的楊綿綿學會了開車。許多休息曰,她經(jīng)常自己駕車到基層檢查工作。她說,現(xiàn)在每天上下班都是她接送司機,只有一些正式場合她才會讓司機開車。像她學習駕車一樣,對一些新知識、特別是與企業(yè)經(jīng)營管理相關的知識,她都充滿著好奇心、充滿著學習的沖動。
問到她工作了幾十年,有沒有特別遺憾的事?楊綿綿告訴記者:“如果說有的話,就是老想出去好好玩一下,放松放松,但一直沒有機會。不知道等我有時間了還能不能走得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