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發展上,要由粗放型向精明型增長”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楊衛澤回到他的母校東南大學,為師生作了一場形勢政策報告。在演講中,他精明地盤算南京的家底,分析南京的短板和優勢,向廣大師生拋出創業的橄欖枝。 轉型 城市要走向精明型發展 南京步入新的發展階段,其特征可以用“轉型”和“率先”兩個關鍵詞來概括。在演講中,楊衛澤特別解釋了轉型的四重含義:在發展動力上,南京要由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在經濟發展上,要由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創新經濟轉型;在城市發展上,要由粗放型向精明型增長轉型;在社會形態上,要由工業社會向后工業社會轉型。所謂率先,就是要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南京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明確了今后南京5到10年的發展愿景,概括起來就是3句話,辦好青奧大事、創成率先大業、建設人文綠都。 遺憾 專利成果三分之二外流 回顧南京走過的發展歷程,楊衛澤說,改革開放以來,南京經歷了1992年至1996年、2003年至2007年兩輪高增長期,連續12年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實現高增長一個重要原因是土地、資源和環境容量的消耗。這樣一條發展道路,在今后已經是走不通。而分析市情,南京最大的資源優勢是科技教育人才的資源。 但南京的資源轉化水平如何?很遺憾,并不令人滿意。楊衛澤報告了省教育廳的一個統計數據,去年在寧高校面向省外的專利成果轉化率為42.45%,面向南京市的專利成果轉化率卻只有31.6%,還不到三分之一。“去年6月份,我來東南大學調研,發現一個現象,近三年來,東南大學的研究生數量總體上逐年增加,但是留在南京的卻逐年減少。”這一狀況讓他感到很憂心,而隨后在南大、南理工、南航等一些大學的調研中,發現情況基本相同。 在演講中,楊衛澤特意進行了“自我批評”,他分析后認為,制約科教與人才資源轉化效率的根本因素,是“政”,即黨委政府在促進優質資源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工作上,方向不夠準、作為不夠多。對南京來說,科技創業不足,主要不是因為高校院所缺乏科技創新成果,而是因為缺乏高素質創業主體和高品質的創業環境。 政策 建50平方公里創業“溫室” 此前,南京推出了1+8的創新創業政策體系,出臺了名目繁多的扶持和鼓勵政策。楊衛澤昨日在演講中概括,其核心是全力打造“南京321人才計劃”和“南京科技創業特別社區”兩大品牌。 記者了解到,南京明確要求各主城區拿出不少于200畝土地、郊區縣和開發區拿出不少于2平方公里的土地,建設真正適宜科技創業的特別社區。楊衛澤昨日表示,之所以叫特別社區而不是開發區,是因為其中不僅包括科技創業孵化器、創業企業加速器和中試用房,還有相當部分的建筑面積用于人才公寓、科技創業總部基地和配套設施,F在南京已經規劃確定了21個、總用地面積約50平方公里的科技創業特別社區。這一面積是明城墻合圍的老城面積的1.25倍。他形象的說,如果說初創的科技企業是“小苗”的話,科技創業特區就是最適宜種子生根發芽和快速成長的“溫室”,是南京“育苗造林”的基地。 鼓勵 創業要學習“斯坦福模式” 在現場,楊衛澤特別播放了一段拍攝的斯坦福大學助力硅谷創新的新聞片。他介紹到,斯坦福大學具有獨特的精神:美麗而神圣的實用主義。斯坦福大學很多教授都是雙重身份,既是教授,又是企業家。很多科研成果直接在教授的公司實現產業化,該校的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了80%以上。學校允許教師和研究人員1-2年時間離崗創業和兼職,學校保留其職位。 楊衛澤透露,根據“敢闖敢試,先行先試”的原則,南京將研究出臺《關于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綜合改革的實施意見》,擬拿出9條突破性舉措,解決科技人員創業創新的前瞻之患、后顧之憂!拔抑,有些政策可能引起爭議”,這些政策和改革就是要向“深水區”、“敏感區”突破。
 |
|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