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投行何時也能“點石成金”? 1月9日,中國人壽以37元的開盤價亮相A股市場,由于自1月8日起新股上市已不再是首日(修改為第十一個交易日)開始計入指數,因此對當天指數并無影響。
三年前,國壽在香港首日上市交易的開盤價僅4.55港元。因此,如今A股的高定價引發不少爭議。
境外機構看淡,國內機構則普遍較為樂觀。招商證券將國壽一年目標價定為35元,三年內看到90元高位。分析師認為,市場幾乎所有人都低估了國壽未來所能達到的投資回報率:保守預期回報率從2006年的5.2%逐步上升到2013年的8%,并且維持8%不變,則中國人壽每股精算價值在34.07元;樂觀估計收益率迅速上升到2013年的10%,之后維持在10%,則每股精算價值為89.56元。
作為主承銷商,中金公司也曾透露,國壽2007年底投資價值將達每股26.28元,利潤增長將是支撐其股價的主要因素。
在此,筆者無意去判斷國壽A股定價高還是低,更不會就此判斷這種發行就是“圈錢”。因為,國內常說的“圈錢”是針對那些“價值毀滅者”而言的。中國人壽海外上市后,經歷了集體訴訟、薩班斯法的洗禮,已經從一家老牌國企蛻變為躋身世界500強的國際公眾公司,這家全球第一大壽險公司還占有著全球第一大潛在壽險市場(中國)近50%的市場份額。用其董事長楊超的話說,“沒有品牌的企業是一分一分地賺錢;有品牌的企業是一毛一毛地賺錢;而既有品牌又有了資本市場的企業可以一塊一塊地賺錢。”中國人壽顯然已開始“一塊一塊地賺錢”。
筆者更關心的是,為何境外的投資者在幾塊錢時就能進入,而境內的投資者卻不得不在上漲了近10倍后還滿心歡喜地參與。究竟要到什么時候,國人才能從國際資本利益鏈條的最末端擺脫出來?在流動性泛濫的今天,為什么還有那么多優質的企業被外資挖走、赴境外上市?
用國資委主任李融榮的話說,“海外的市場比較規范,有利于中國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說白了,還是國內金融資本市場自己“不爭氣”,我們自己管不好自己的國企,不得不花大價錢到別人那里買個“緊箍咒”戴。人家的“緊箍咒”效果就是好,以至于成本再高、代價再大,我們還是得買。
對于真正優質的民企來說,其上市融資的動力本身并不是很強,如果還要“求爺爺、告奶奶”地去跑審批,就更加不情愿了,甚至很多企業不愿發A股是因為羞于與國內的“差公司”為伍。在海外上市,則有利于提升管理水平、品牌形象或進軍國際市場。
眼下,國際投行紛紛在中國安營扎寨,大舉并購,提供各種金融服務,美國、韓國、新加坡等各大交易所也都前來搶占上市資源。騰訊、百度、新浪、盛大、搜狐、網易……中國的網絡IT股在納斯達克已形成了一個板塊,而國內還在炒所謂的“網絡第一股”;繼摩根等跨國投行書寫“蒙牛神話”之后,紐交所CEO又屢屢親自登門,造就無錫尚德的“首富神話”,而風險投資也在攜程、如家等企業的上市過程中大賺特賺。
2006年,管理層在基礎制度建設和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更難得的是,面對火爆的行情,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仍表示,“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冷靜對待,認真分析和把握我國資本市場的實際。今后將進一步健全資本市場法律制度體系,繼續改善市場運行機制,推動多層次市場體系建設。” 眼下對于中國資本市場來說,提高吸引力不能只靠資金推高股價,關鍵還是要改變“點金成石”的舊制度框架,構建“點石成金”的新體系。如果發審部門還是一個“衙門”,發審人員還是“官老爺”作風,如果投行、機構及其人員還都是“虧了賺了都跟自己關系不大”,那他們是不可能俯下身子,真正為企業服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