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給四川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損失,對受災地區的經濟產生了嚴重影響。但總體來說,此次地震對全國的經濟增長不會造成多大影響,不會改變宏觀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從各行業來看,地震造成的影響程度不一,有輕有重,有些是局部性的,有些是全國性的,但可以說,此次地震對房地產行業影響最大,將加劇國內房地產行業洗牌。
房地產業經過前些年大力發展后,泡沫漸顯。過去幾年,在房價繼續走高的預期下,一方面開發商大量購置土地,囤房囤地現象可以說是常態,去年達到高峰,很多房地產商在去年掀起了購地狂潮;另一方面,投機炒房者也大舉入市,不斷北上南下炒房,獲利頗豐。因此在各種因素綜合下,房價一路走高,超出了很多消費者的購房承受能力。政府從“以人為本”角度出發,出于民生考慮決意調控過高房價,于是在去年9月份房貸新政應運出臺,旨在抑制投機炒房者。房貸新政和后來一系列包括信貸控制的調控措施對房地產行業造成較大影響,各地頻現“拐點”之說,房價有所理性回調,房地產行業也呈現洗牌之勢。
現在有觀點認為,地震對目前陷入窘境的房地產行業可以帶來發展機遇,可能起到“雪中送炭”的效果。但筆者認為,地震對房地產行業的影響說嚴重點可以是“雪上加霜”,必將加劇行業洗牌。地震對房地產的影響更多是通過民眾的心理影響而傳導的,主要可以通過以下兩個方面加以分析。
一方面,地震加大了購房者的觀望情緒,由此加劇行業洗牌。此次地震,大量房屋倒塌,由此造成的人員傷亡極其慘重,給全國人民造成強烈的心理沖擊,對寶貴生命的珍愛以及住房質量安全性的擔憂使得不少人改變了購房觀念以及生活態度。有人認為辛辛苦苦一輩子買房還貸到頭來卻可能一場天災將所有努力毀于一旦,因此有的推遲購買住房,有的轉為租房;也有的人認為地震將加劇房地產調整趨勢,或成為導火索引發房價大跌,由此觀望者增多。據南方都市報所作“地震是否延遲購房”的調查,結果顯示有20%的人認為地震給購房計劃帶來了很大影響,48%的人認為受到一定影響,逾六成人表示會猶豫,對樓市可能繼續采取觀望態度。
市場觀望氣氛是開發商所不愿看到的,自房貸新政以及貨幣從緊政策實施后,房地產業的“大牛市”已經愈行愈遠。信貸控制之下,很多開發商資金鏈條緊張,不得不加緊“出貨”,釋放囤積的土地或房屋;與此同時,由于房貸新政以及幾次加息加大了投資炒房者的成本,也迫使投資炒房客不斷“割肉”,于是市場供給有所加大,房價有進入下降通道的跡象,購房者持幣觀望者不斷增多。最近發生的四川大地震讓許多人抱有貨幣政策將適當放松或改向的幻想,但隨后央行兩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向市場昭示著從緊貨幣政策依然持續的信號,幻想再度破滅,經營困難的企業將面臨淘汰,行業洗牌必將加劇。
另一方面,地震引發對房屋質量安全的擔憂加劇企業分化。此次地震,將住房抗震性、質量等安全方面的問題推向了前臺。以前購房者大多關注的是房屋的地段、戶型和價格等方面的問題,很少去考慮房屋的抗震性以及安全性。地震過后,購房者無論是自住需求者還是投資需求者都會將住房的抗震能力列為首要考慮的因素,畢竟中國很多地方處于地震帶。對于自住型需求者來說,生命的安全是第一位,沒有什么比活著更重要;對于投資需求者來說,財產的安全不得不考慮,商品房作為投資品就在于其耐用性和長期性,如果一場地震就將投資的財產毀于一旦,那投資不但沒有增值反而帶來損失,這是投資者所不愿看到的。因此,抗震性和安全性是購房者極為關切的問題。
而現今我國房地產開發企業眾多,良莠不齊,資質也有高有低。在非完全競爭的市場上,廠商資質的不一樣,生產出來的產品自然有較大差異,因此,商品房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能也各有差異,而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購房者難以完全掌握所購商品房的信息以及信息的真實性,在這種情況下,房地產商的“品牌效應”就發揮出來了,購房者會盡量挑選口碑好的、質量過關的開發商。如此一來,優質房地產企業將有更好的發展、更大的生存空間,市場份額將不斷擴大,而那些信譽不好的中小房企將陷入市場萎縮的境地,企業出現分化,洗牌進一步加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