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專家表示,出口退稅并非針對出口產品的補貼,而是考慮到產品在進口國還要征收增值稅,因此在出口時退還本國增值稅,避免重復征稅的一種國際慣例,因此不應該將其作為一種調節出口規模的政策手段,政府應該加強外貿政策的穩定性和連貫性。
2007年6月,財政部和國稅總局聯合發布的財稅(2007)90號文規定,取消了鋼鐵、化工等533項“兩高一資”產品出口退稅,降低了服裝鞋帽等2268項容易引起貿易摩擦的產品的出口退稅。調整共涉及了海關稅號中37%的產品,調整的范圍之廣和幅度之大,前所未有。
當時財政部明確表示,該次出口退稅調整主要目的,是為了抑制出口過快增長、緩解順差過大給宏觀經濟帶來的壓力。
但美國金融危機迅速惡化,加上多種因素影響,中國出口逐漸顯現疲態。外貿政策的主要目標,不到半年,就從“壓順差”,變成了“穩出口”。
而本次政府出手“救市”,一方面是由于外貿對于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顯著下降,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部分勞動密集型行業出口下降,可能導致登記失業率上升,進而無助于社會穩定。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李曉超10月20日公開表示,據初步測算,前三季度貨物和服務的進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2.5%,比去年同期下降8.9個百分點,拉動經濟增長1.2個百分點,同比下降1.2個百分點。而自年初起,商務部就將調研重點放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農業相關的產業上。
而從本次商務部方案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確是關注重點,而2007年被下調出口退稅率的“兩高一資”產品并未被列入。
這也許表明,政府在穩定出口的同時,并未改變調整外貿結構的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