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真人秀在國內“開花”
美國知名真人秀節目《學徒》已經被正式引進中國,記者近日從北京電視臺和《學徒》引進方金水同源公司雙方得到證實,中國版《學徒》已經確定將于今年登陸北京電視臺5套財經頻道,預計將于今年夏季與觀眾見面。
首次正式引進美國真人秀
《學徒》是美國收視率最高的真人秀節目之一,每期節目共有16名參賽者,八男八女分成兩組,到紐約來面對“主持人”美國地產大亨唐納德·特朗普的挑戰,最后勝出的一位則可以得到一年的合約,在唐納德·特朗普旗下的某個公司擔任“學徒”。
雖然之前東方衛視的《創智贏家》以及央視的《贏在中國》也是同類題材真人秀節目,但是《學徒》是國內第一次正式引進美國知名真人秀節目的版權。據介紹,《學徒》引進后,在游戲規則和程序上將會和美國版的一模一樣,16個人參加比賽,分為15集,制作周期大概在3個多月,最后的一名獲勝者將可以得到相關“主持人”房地產公司高層的任職機會。
肥皂劇化更適合中國觀眾
對于美國真人秀節目,國內觀眾了解比較多的有《幸存者》、《老大哥》、《美國偶像》等節目,《學徒》相比較而言,更像一部“美國肥皂劇”,它在一定程度上真實反映了美國的辦公室政治,因為沒人想被解雇,人人要向上爬,所以也是充滿了明爭暗斗,再加上些男女同事的異性吸引力,性格不協調的人的格格不入以致口角,所有人都煩的某個同事,總之充滿戲劇性。
對于在眾多美國真人秀節目中選擇《學徒》引進,引進方表示,與其他同類節目相比,《學徒》的節目構架更適合中國的國情,“《幸存者》主要還是體力上的競爭,中國人對自然的向往并沒有西方那么強烈,中國人更偏重動腦子。《學徒》的感覺其實更城市化,它有點像城市版的《幸存者》,其中包含了很多人與人之間微妙的關系,戲劇性很強,有矛盾沖突,這些元素中國觀眾應該很喜歡看,所以更像一部15集的電視劇。”
主持人人選月底揭曉
由于在《學徒》中,主持人實際上就是招聘企業的老板,因此擁有著決定選手去留的生死大權,而且是惟一有決定權的人,因此在主持人的選擇上也格外重要,目前節目組正在進行主持人人選的最后確定工作,預計將于本月底揭曉中國版唐納德·特朗普的人選。 前途預測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句傳統的“學徒潛規則”在美國真人秀節目《學徒》中被表現得淋漓盡致。《學徒》的每個參賽者都不但具有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鄰家氣質”,而且都是一個個心中暗藏殺機。而在中國,對辦公室政治的又恨又愛也是我們身邊千百萬白領的心聲,兩年前港劇《金枝欲孽》的大熱就從側面反映了這個問題。
2005年,當時“央視惟一一檔真正意義上的真人秀節目”《實習生》有點模仿《學徒》的意思,但只是得其形而未現其神。節目招數比起《學徒》來顯得很是老套,節目中年輕人的彼此關系在節目中顯得非常和諧,競爭只是空喊口號而已。中國版的《學徒》能否重現其在美國的輝煌,重要的一點就在于能不能大膽突破尺度,展現觀眾最愛看的部分。
在《學徒》本土化的過程中,究竟邀請誰來擔任地產大亨唐納德·特朗普所對應的角色,是節目播出前的焦點問題所在。說起愛作秀的地產大亨,人們難免會把目光聚焦在潘石屹身上。只是節目制作時間長達好幾個月,工作繁忙的潘石屹能否抽出“檔期”來配合節目制作是一個大問題。
《創智贏家》
娛樂化探索“前途未卜”
東方衛視去年繼續推出的創業類真人秀節目《創智贏家第二季》,和第一季相對求實穩健的風格相比,《創智贏家》第二季從一開始就擺明了“我要秀自己,有什么不可以”的姿態。
一方面是創業基金的爭奪,另外一方面則是真人秀電視節目的好看度,節目組去年努力穩定的平衡貌似在今年開始偷偷地傾斜。參賽選手年輕化,“帥哥海龜”,“洋小伙兒參賽”,乃至決賽選手進入創智天地之后全封閉的24小時電視監控拍攝,這些手段迅速地引起了關于“真人秀”底線的討論。
“上一場節目的收視率是1.2%”,節目組的人告訴記者,顯然這個數字跟東方衛視其他幾檔真人秀節目無法相比。“今年的收視率一直比較平穩,0.8%-1.5%,在這個水平上搖擺,跟去年相比有了很大提高。”但是,這些提高,是不是娛樂化探索換來的,仍舊值得商榷,因為連節目組自己的人都承認,有明星參與的環節收視率區別不會很大,這期任務是否精彩,以及PK環節才是觀眾更喜歡的。
而從目標觀眾調查來看,白領以及財經專業人士仍是收看這個節目的主力軍。
“節目的確更好看,我觀察了今年的選手,80后的占了絕大多數比例,這些年輕人面對刺激做出的反應也更加迅速快捷。但是,也有很多人反映,今年一些任務的確缺乏商業實戰的案例性。”創智的一位評委這樣告訴記者。
《贏在中國》
高端化難免“曲高和寡”
今天是《贏在中國》第二季報名截止的最后一天。節目組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報名人數還沒有最終的統計,但是肯定比去年的人數多。”據記者的了解,去年的報名人數是12萬。
中央電視臺去年大手筆推出的創業真人秀《贏在中國》是目前內地創業基金額度最高的。去年第一季創業基金高達3500萬。而該節目制片人王利芬一直以來,也都是央視高端節目的一個標桿人物。柳傳志、牛根生等傳統企業家與馬云、吳鷹等財經新貴們擔當評委,使得這個節目從一開始就擺明“高端路線”。
“我可以不在乎收視率,我做節目也不看收視率,我要做一檔貼合時代精神的節目,而在當代中國,弘揚創業精神就是時代精神。”這是制片人王利芬對這個節目的定位。
但是,每周二晚10點檔的播出,以及無論是比賽程序還是商業實戰的專業化注定這個節目的觀看人群不可能是大眾。
最后一期的總決賽仍舊在晚上10點鐘開始直播,全國收視率是0.33%(因央視與東方衛視統計收視率的方法不同,不能橫向比較),記者最后獲悉,這個數字,遠遠不及八套一檔普通的電視劇,但“這個收視率,在這個頻道,在這個時段已經創記錄了。”的確,這個節目在專業人士中取得了不錯的反響,而看過節目的觀眾也都為評委的犀利、睿智的點評折服,但是,如果和《學徒》等同類國外真人秀節目引起的社會反響相比,《贏在中國》目前仍舊和它主題曲的名字一樣,是《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