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大學生創業“孵化器”--南大學士后流動站 全國第一個大學生創業“孵化器”,南大“學士后流動站”,被教育部、科技部稱之為“一大創舉”。從2003年創建至今,這里已經孵化了20多個大學生創業團隊。對于眾說紛紜的大學生創業,這個“孵化器”具有樣本意義。
南大的學生創業文化地標
南京青島路32號那座5號樓一樓的一側,就是南京大學“學士后流動站”,只有20平方米。
小歸小,這里是南京大學學生創業文化的地標。
學士后流動站由南京大學科技園和南大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中心共同創辦,初衷是聚集和培養創業人才,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優技能。入站對象以應屆本科畢業生為主,也有少量研究生。
“用你的故事打動我”——南大科技園辦公室副主任劉興民這樣形象表述大學生進站的“門檻”。他說,現在大學生創業熱情很高,每個月到就業創業指導中心表述創業念頭的學生有四五十個,“從賣鴨脖子、辦網站到開軟件公司,低端到高端都有。”大多數并不可行,要給他們潑冷水。只有極少數創業方案可行,被允許進站。一般先辦“工作室”,發展得好再辦公司。進站需簽協議,6個月一期,可續簽。目前,有4個創業團隊在站,2個掛靠。
工作室相當于“準企業”,協議規定他們必須獨立承擔法律和經濟責任。流動站為創業學生免費提供辦公場地、電話、電腦;為學生開展業務提供票據、蓋章等服務;有條件創辦公司的團隊,享受科技園內科技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
成功樣本:20平方米孵化器飛出“娃娃老總”
從20平方米的“學士后流動站”,到南京寧南大道藍籌谷大廈里2000平方米的寫字間,楊海和他的“南京易學教育軟件公司”,已成為南大口口相傳的學生創業成功樣本。
走進“易學”,你會發現這里像個“娃娃公司”。56名員工中,老總楊海1976年生,已經做了6年老總,副總周海濤1979年生。除了去年新聘了一個“大哥輩”副總外,其余人馬一律是“80后”。
楊海原是南大高教所研究生,他的創業團隊主要開發網絡教學平臺。創業之初,只能給南大做做小課件。周海濤說,最艱苦的時候,他們經過蘇果超市門口不敢進去,因為兜里沒有一分錢。6人團隊,4人先后離去,只剩楊海與周海濤堅守陣地。“學士后流動站”成立后,他們首批進站,流動站為他們雪中送炭。
2003年,他們獲得國家“精品課程”課件項目設計機會;接著,他們推出“天空教室”精品課程開發系統。2004年5月,“易學”在金絲利酒店第一次召開產品發布會,一炮打響。此后,“易學”的春天來了。目前,“天空教室”精品課程在同類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2006年,“易學”創造了700多萬的銷售額,楊海還一度競聘兼任了江蘇軟件園副總經理。
創業人周海濤語:我們的成功在于堅持目標,抓住了機遇,學士后流動站為我們創業之初撐起了一把保駕護航的傘。建議創業學生:一定要有非常好的創業設計,否則會失敗;一個人力量有限,一定要有團隊;可以先去就業積累工作經驗,感覺自己適合創業再去創業也不遲。 其他樣本:嘗遍酸甜苦辣,收獲創業“真經”
“‘易學’的成功不具有普適性,進流動站的并不能個個成為楊海。”南京大學就業創業指導中心副主任高豐華一再強調,更多的創業樣本仍在成長,有的已經失敗。不能以成敗論英雄,重在經歷,重在培養創業精神。
失敗樣本“e傳媒”:唐琪2004年從南大新聞系畢業時,和另外兩個好朋友一起,進站創辦起了“e傳媒”工作室,主要從事網絡廣告、企業宣傳策劃和開業慶典等業務,一度業務很紅火。3位志趣相投的好朋友很有激情,沒錢時很團結,可后來卻因為利益分配和管理分歧出現分化,最后業務停頓下來。
創業人唐琪語:這段經歷使我們懂得了誠信和責任,學會了與人溝通,了解了財務、工商、稅務等各種相關業務。我們從幼稚走向成熟,這些東西是多少錢也買不到的。我相信我們是進入了創業蟄伏期,我們還會東山再起。
成長樣本“鑫鴻陶藝”:南大生命科學院研究生蔣平依托老家宜興紫砂茶壺企業,在流動站辦起了“鑫鴻陶藝”工作室。節假日,他背著茶壺一家一家上門推銷,遇到過熱心的幫助,也碰到過無情的冷臉;摸到了市場的脈搏,也掘到了第一桶金。
創業人蔣平語:最初的創業體驗比成功更重要。我準備將陶藝工作室更好地和專業結合,比如用細胞結構表現紫砂茶壺造型。我為高考學生填報志愿提供咨詢服務的“伯牛”公司即將開張,一家企業對我的新公司新業務很有興趣,愿意為我出資10萬。我對成功充滿希望!
權威解讀:
創業≠當老板,
創業=創企業、創事業、創產品
如何正確看待大學生創業?
“易學”副總周海濤說,大學生理解創業不應該太狹隘,創業不僅僅是辦公司當老板,在各種崗位上都可以創業。
“‘學士后流動站’對激發大學生創業成才的自覺性發揮了導向作用,對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具有示范意義。”南京大學分管學生工作的副校長、教授、博導張榮說。
南京大學黨委書記洪銀興說:“創新型國家的基礎是創新型人才。南京大學不僅要培養創新型人才,而且要培養創業創新型人才。創辦‘學士后流動站’為培養創業創新型人才走出了一條路子。同時它對提高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也具有不可小看的作用。”
洪銀興介紹,“學士后流動站”的背景色是,南京大學非常重視通才教育、社會實踐。大文科、大理科的“強化部”教學模式,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2006年,新聞傳播學院和社會學系的學生,對國內10個“明星”村和10個普通村,進行中國新農村建設深度調查;地理、地質專業的30多名學生赴俄羅斯貝加爾湖開展綜合科學考察;他們還經常邀請創業成功人士和國內外大學創業協會與學生開展創業交流。2006年10月,在第五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南京大學代表隊獲得兩金一銀、總成績第一的佳績。
洪銀興說,學生們通過各類社會實踐獲得的成長體驗,讓我非常、非常感動。
他同時忠告學生:創業不等于只有當老板,創企業、創事業、創產品都是創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