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男人的茶業江湖
□本版文字 今報記者 趙丹□本版圖片 今報記者 沈翔
【核心提示】
鄭州北茶城的茶商多半是“半路出家”,這四個主角也不例外,他們在或旅游、或教師、或會計等行業積累了商業經驗,偶然跟茶邂逅,而轉身投入到茶業江湖,都在為傳播茶事業而忙碌。
●愿“泡”在普洱那永遠的柔軟時光里
■主人公:徐輝,“龍園號”的老板,主要經營的是西雙版納州古茶山茶葉有限公司的“龍園號”牌普洱茶,該品牌曾在國內大大小小的茶博會上獲得了30多個獎項。從旅游行業轉身茶業,徐輝笑言在茶里找到了心靈棲息的港灣:“我的下半生就靠茶了。”
■主人公:季洪濤,在北茶城經營“普雨茶行”,作為西雙版納普文茶廠河南總代理,店里除了質優價廉的普文茶廠的茶之外,“中茶”牌竹包磚和云南田園茶廠的十年老茶也是一大特色。36歲的季洪濤常念的生意經是:“踏踏實實做茶,實實在在做人。”
徐輝和季洪濤都自認是開朗的性格,在遇上普洱茶后,卻愿意沉默地“泡”在普洱那永遠的柔軟時光里。其實,他們做茶商的生涯都不長,但是理想都很大:在河南傳播普洱茶文化。這兩人的經歷不同,但是做茶的理念不謀而合:做誠信、踏實的商人。
徐輝:“人做好了,茶就做好了”
跟徐輝聊天的時候,碰巧他接了個電話,是一個業務伙伴稱暫時無法還300元欠款,他趕緊電話吩咐工作人員,不要再催對方還錢或者這錢還不還都無所謂了,“誰都有困難的時候,幫助別人也是幫助自己,舍棄一些利益換得一個知己很難得”。
徐輝稱自己沒有啥“生意經”,他認為“有時吃虧也是福”。平時,茶客
來店里購茶,聊得投機,隨手送塊茶也是常事兒。這樣的“吃虧”,得到的是又多了一個朋友,而不單純只是老板和客人的關系。
做茶之前,徐輝一直做旅游,走過很多地方,但主要線路是云南。每次到云南,他都能喝到很好的普洱茶,帶給親友的禮物自然就是普洱茶,久而久之,就想著自己開家茶店,更方便給朋友們帶好茶喝。
市場上那么多的普洱茶,做哪個呢?徐輝稱自己有三個標準:一看茶質,二看品牌,二看價格。曾在國內大大小小的茶博會上獲得了30多個獎項的“龍園號”普洱茶,就特別符合他“茶質最重要”的首要原則,于是在去年,徐輝以批發普洱茶為主的“龍園號”店在鄭州北茶城悄然開張。
從旅游行業投身到茶業,徐輝感受到了茶所帶來的改變。“茶使人的生活節奏變得緩慢,心靈也自然輕緩”。徐輝的生活也因為茶的到來而有所更改,就好像他總能從茶里聞到麗江的氣息。
而立之年,徐輝的愿望是把“龍園號”的好茶帶給河南的家鄉父老。按照徐輝的設想,把鄭州當成大本營,預計在鄭州開兩家旗艦店,然后在半年之內把加盟店“鋪”滿河南各市地。
以后會一直做茶商嗎?徐輝沒有正面回答,只玩笑般地表示:“我的后半生就靠茶生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