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見“中國時代”頂級富豪們身后的投資銀行家
歷數中國投資銀行業的超級明星并非難事。在這個擁有不過15年歷史的行業,每隔幾年才誕生一名“主角”。
1990年代初,這一角色屬于香港人梁伯韜,他率先以買殼方式將“中國概念”引入香港資本市場,并在上千倍的超額認購中獲得了“紅籌股教父”之名。1990年代后期,不諳英文、毫無海外留學背景的方風雷主導了一系列電信、能源業大型國有企業海外上市,這不僅讓方被海外同行譽為“造雨人”,也幫助中金公司確立了獨立地位。2003年,富有爭議的女性投行家任克英將中國人壽、中國網通等一時之間所有重量級上市項目收入囊中,但不久后,她又戲劇性地被自己的雇主花旗集團突然免職。
某種意義上,梁、方、任三人一同勾勒了中國經濟的一個標志性時期。此一期間,中國上百家大中型國有企業完成了朝向市場化的轉制,而他們恰到好處的扮演了其中的推手。雖然這波潮流至今不歇,不過,自從2006年中國四大國有銀行完成了各自上市,人們已經可以感覺到一個新時期的來臨。
最直接的感知是,“以前,大家彼此知道競爭對手在做什么項目,但這兩年,很多項目是在IPO時才被其他投行發現”,一位投行業資深人士指出。而這些并不廣為人知的項目,均屬散落中國各地的民營企業。
在這個民營經濟漸入佳境的時刻,新的標桿人物或許應屬蔡洪平。
蔡,上海人,53歲,瑞士銀行投資銀行部中國區主席。自1997年進入投資銀行業,他的名字多與民營企業相關。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后,蔡在整個市場寂靜無聲時將民[cye.com.cn]營企業恒安國際送到香港,被當年一系列金融雜志評為“1998年最佳亞洲IPO發行上市”。2002年香港股市低迷時期,他又將名不見經傳的比亞迪打造為明星公司;2003年,其他投行人士全力分享國企上市的最后盛宴時,蔡又將聯華超市、魏橋紡織與長城汽車三家企業帶至香港,總融資額達8億美元。由此,蔡被香港媒體譽為“中國民營海外上市之父”。
如果說此前蔡的努力還稍顯寂寞,現在他已獲得了駕馭主流的機會。2006年春節過后,蔡加盟瑞士銀行,當年內,瑞銀投行部成為中國市場股票發行第一名。隨后的2007年對于蔡洪平更可謂一個“造雨時刻”。這一年的前11個月,他率領瑞銀團隊完成了17單IPO項目,幾乎包攬了這一年造富的所有故事。4月13日碧桂園上市,讓其大股東楊惠妍成為中國首名身價超過千億元的富豪;5月31日江西賽維上市,令其創始人32歲的彭曉[cye.com.cn]峰一度擁有400億元身家;7月16日復星集團上市,讓復星創始人郭廣昌成為中國第三富豪;10月1日Soho中國和10月31日巨人網絡上市,又令潘石屹家族和史玉柱分別獲得五百億左右身價,其中巨人成為今年中國民營企業和IT業最大的在美上市公司。同時,在獲準進入A股市場的第一年,瑞銀就參與了中石油89.6億[cye.com.cn]美元的IPO,一舉獲得和中金、銀河、中信等國內市場老牌券商平起平坐的機會,在業界看來也是一個不小的奇跡。這一系列成績讓瑞銀在2007年繼續穩居國際投行中國業務榜首位置。
2007年7月中旬接受《環球企業家》采訪時,蔡他兩次提到自己的目標。第一次他說,自己最近兩年思考最多的,是如何成為一個“最受尊敬的銀行家”,第二次重提目標一事,他說自己就是要成為“全球投行業中國業務的No. 1”。而在11月中再度與本刊長談時,蔡似乎更有底氣了:“5年前我想,如果能做成20[cye.com.cn]個各個領域全球最大的IPO項目就可以退休了,但現在看來,如果堅持這個計劃,很可能明年就得退休了。因為中國最大的項目就是全球最大的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