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型就業的最大亮點,就是突破了傳統的“一人一崗”的就業模式,形成了“一人帶動一群崗位”的新就業模式。目前,我國的創業活動依然處在初級階段,主要是因為創業活動受到制度性障礙的約束。 以創業帶動就業,是未來一段時期我國解決就業問題的一大著力點。
創業型就業的最大亮點,就是突破了傳統的“一人一崗”的就業模式,形成了“一人帶動一群崗位”的新就業模式。不過,這種就業模式能否成功,不僅僅取決于創業者自身的素質和努力,還取決于整個社會的創業環境和制度是否完善。
目前,我國的創業活動依然處在初級階段,勞動者的創業熱情遠沒有激發出來,致使創業帶動就業的效應還不是特別明顯,這主要是因為創業活動受到制度性障礙的約束。這些制度性障礙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宏觀政策和微觀措施不配套。雖然中央出臺了諸多的創業支持政策,但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往往因缺乏具體操作細則而難以落實,或者因市場不完善而得不到有效執行。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小企業或微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環境惡化。
根據國家工商總局的數據表明,1999年我國實有個體工商戶3169萬戶,到了2004年,這一數字下降為2350萬戶,6年間凈“縮水”810萬戶,平均每年減少135萬戶。國家工商總局的另一組數據顯示,截至2005年底,全國內資企業實有350萬戶,比上年凈減少30.1萬戶,下降7.9%。
在我國,一些小企業歷經坎坷成立了,在經營過程中要面對的是33%的所得稅、增值稅、營業稅和各種附加稅,以及工商管理費、市場管理費、年檢費和質量檢驗費等等。個體工商戶是許多創業企業的起點,他們的大量消亡,是當前我國創業環境不完善的重要體現。
二是市場競爭的不完善,導致創業企業舉步維艱。應該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市場競爭環境有了很大的改觀,多種所有制企業共同發展。但不可否認的是,市場當中的壟斷勢力依然十分強大,中小型民營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明顯的不平等地位,難以得到更廣闊的發展機會。
我國早在2005年2月,國務院就發布了《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即非公36條),允許并鼓勵非公有資本進入壟斷行業和領域,并承諾為它們提供融資上的支持。但從實踐效果來看,卻并不樂觀。不少民營企業在政策的鼓勵下嘗試進入壟斷行業和領域,但往往碰壁而還。
值得注意的一個動向是,在個體民營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的同時,國有壟斷經濟的發展卻突飛猛進。根據國資委的預計,今年153家央企的利潤將接近1萬億元,平均每年增長1萬3千億,就是每年誕生一個中石油。國有壟斷經濟的急速膨脹,對創業環境來說并不完全是個好消息。
三是創業教育和培訓不足,創業型人才嚴重缺乏。目前我國的整個教育體制,依然沒有擺脫應試教育的框架。
從1997年開始,我國高等院校就逐漸開始從就業教育、擇業教育向創業教育轉變。雖然創業教育在我國高校已開展了10年之久,但我國高校的創業教育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大部分學校不僅缺乏對創業教育的理性認識,而且創業教育還沒有融合到高校人才培養的整體體系之中,遠沒有提高到國家經濟發展“驅動力”的高度。
另一方面,創業教育的另一個源頭職業技術教育也發展緩慢。由于社會對職業技術教育的認可程度不夠高,職業技術學校的生源狀況不佳,學生素質低。再加上國家對于職業技術教育的投資仍遠遠低于普通教育,富有技能實踐經驗的教師數量不足,致使許多職業技術學校的畢業生質量不高,缺乏創業所必需的基本素質。
要解決創業帶動就業的種種制度性障礙,首先在發展觀念上要樹立“大小并重”的理念。無論是在金融財政政策上,還是在市場競爭環境上,要做到既要揀“西瓜”,更不能丟了“芝麻”。
事實上,沒有了創業型小企業這個“根”,也就不可能長成大企業這棵“樹”。因此必須盡快建立健全創業體制和配套措施,在全體勞動者中掀起一股創業的熱潮,這不僅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有效途徑,也是保持國民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真正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