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正榮完成上市三年后再"創業" 挑戰2008
剛剛取得100億元銷售收入的無錫尚德,已經開始了邁向1000億規模的征途。身為紐交所第一家上市的民營企業家,施正榮在完成上市的三年之后,開始了無錫尚德的再次“創業”。
無錫尚德正在有計劃地進軍薄膜太陽能和太陽能發電站,近日,江蘇當地一位太陽能行業人士告訴記者。
按照尚德電力第二個五年規劃,到2012年尚德電力將形成硅材料、硅基電池、硅薄膜電池、光伏組件和發電系統及光伏建筑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銷售收入有望突破1000億元人民幣。
而3年前的2005年,無錫尚德的銷售收入還只有2.26億美元。
與此相對應的是,尚德的產量2002年只有10MW,2007年達到540MW,預計2008年實現1000MW。
從100億到1000億 自從2005年12月15日施正榮在紐交所按響了上市交易鈴之后,尚德電力就成為國內太陽能企業的典范,尚德神話也大大刺激了國內光伏產業的發展。
2006年以來我國光伏企業的誕生速度堪比雨后春筍。據《ChinaVenture-2007年中國光伏企業海外上市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07年7月31日,已有江西賽維、天威英利、天合光能江蘇林洋等10多家國內光伏企業在海外上市。IPO融資總額19.77億美元,總市值達178.65億美元,平均每家企業市盈率49.47。精明的企業家們瞄準了光伏業的可觀利潤,紛紛想進來分一杯羹。
據Solarbuzz發布的數據顯示,2007年全球太陽能電池片產量為3436MW,同比增長56%(2006年為2204MW)。其中日系廠商的市場份額由2006年的39%下降到了2007年的26%,而中國廠商的市場份額卻由2006年的20%迅速提升到了2007年的35%,表現尤為突出。
同時,國內太陽能行業也進入戰國時代。
最新的統計資料顯示,截至目前,尚德電力依然是國內銷售規模最大的太陽能電池生產企業。
歷年年報顯示,尚德電力的銷售收入從2005年2.26億美元增長到2007年13.48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144.2%;凈利潤從2005年3060萬美元增長到2007年1.71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136.5%;產量2002年10MW到2007年540MW,預計2008年1000MW。
第二位是后起之秀天威英利,其2007年實現收入5.57億美元。不過盈利增幅最強的卻是河北晶澳公司,同比增長362.71%。
根據資料,2007年底,尚德電力完成產量360兆瓦,形成540兆瓦生產能力,實現銷售收入超100億,公司市值突破百億美元,進入世界光伏前三強。
同時,施正榮著力打造的完整的產業鏈正付諸實施。按照公司第二個五年規劃,到2012年尚德電力將形成硅材料、硅基電池、硅薄膜電池、光伏組件和發電系統及光伏建筑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銷售收入有望突破1000億元人民幣。
挑戰2008 由于目前各國太陽能電池需求放緩,業內人士認為,有可能影響太陽能電池制造商未來業績。但尚德電力CEO施正榮表示,公司2008年有著強大的銷售渠道,同時希望2009年一些如意大利、希臘和韓國等地的新興市場也有旺盛需求,作為德國、西班牙和美國市場的補充,使公司2009年利潤和收入繼續高速成長。
一方面,尚德電力通過涉足上游硅料的生產,以減少對原料的依賴。
2008年03月,尚德電力發布公告稱,已與韓國東洋制鐵化學株式會社簽約,將向后者提供多晶硅,合同金額為6.31億美元。根據該合同,在2009-2016年期間,尚德電力每年將向東洋制鐵供應定量多晶硅。
施正榮稱,與韓國東洋制鐵在優質多晶硅供應方面進行合作,有助于尚德電力拓展與韓國太陽能公司的關系,建立長期供應渠道,并加速實現太陽能與煤炭等傳統發電形式的成本持平。
光伏企業的迅速發展使作為光伏電池原料的多晶硅嚴重供不應求,2006年7月,施正榮力排眾議,在對己方極為苛刻的條件下與世界十大硅材料供應商之一的美國MEMC公司簽訂了10年總額達60億美元的硅材料供貨合同。之后在2007年6月,尚德又與美國HoKu簽訂了6.78億長達十年的多晶硅供貨合同。
之后多晶硅價格的一路飆升證明了施正榮的遠見。
在2007年下半年的全球光伏市場,多晶硅價格的瘋狂上漲對絕大多數的光伏下游企業來說絕對是個噩夢。尚德卻得以安然度過。行內素有“擁硅為王”的說法,施正榮憑借他對時勢的把握,為他的太陽能帝國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2008年4月15日,無錫尚德宣布,基于對太陽能發展市場的最近分析,Frost & Sullivan認可尚德電力獲得2008Global Frost & Sullivan Company的年度獎。
“我們很榮幸接受這個獎,它進一步確認我們的承諾——對全球顧客提供最創新最優質的太陽能產品。”施正榮博士說。
在頒獎詞中,Frost & Sullivan Company還提到了MSK。
MSK為尚德電力在日本收購的一家光伏下游企業。2008年春,尚德電力由此打入日本市場。
同時,尚德電力向意大利Socotherm公司和TSNergy公司組建的合資企業Socovoltaic系統公司供應230MSK光伏玻璃板,用于該合資公司設計、制造和設置一體化光伏(BIPV)系統。
這正是尚德電力的另一延伸方向,即進入薄膜太陽能電池。
受全球多晶硅原料供應緊張,價格飆升的影響,2007年全球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的市場份額明顯提升。
數據顯示,2007年全球薄膜太陽能電池產量由2006年的181MW提升到了2007年的400MW,同比增長1.1倍,薄膜太陽能電池占全球太陽能電池的份額也由2006年的8.2%,提升到了2007年的12%,提升了3.8個百分點。
分析人士認為,2008年將是光伏產業風起云涌的一年,也將會是光伏企業在原料問題上激烈競爭的一年。
施正榮帶領下的尚德能否續寫他一手締造的神話?
薄膜太陽能:下一個主戰場? 2006年4月,尚德簽約2008北京奧運會主體育館國家體育場“鳥巢”工程,確定在“鳥巢”的12個主通道安裝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對尚德來說,這是進入國內光伏主流市場的一次機遇。
同年8月,施正榮再次表達了他對國內光伏并網發電市場的重視。尚德公司舉行“尚德電力服務上海啟動儀式”。隨后的11月,施正榮趕往上海,與上海漕河涇開發區簽署在此投資建設新型電池研發制造基地的協議。07年5月9日,這個總投資三億美元的電池基地正式落戶上海。據悉,這也是全球首個硅薄膜電池基地。
硅薄膜電池是一種新型太陽能電池產品,它跟市場上主流的硅片太陽能電池相比,轉換效率略低,但優點是成本低。
除了降低成本、突破產業鏈“瓶頸”的考慮,人們猜測,施正榮此舉很可能是瞄準上海光伏并網發電市場而發。因為對于國內的光伏市場來說,成本低的薄膜電池顯然是最佳選擇。而中國城市中,在“鼓勵綠電”方面,上海一直走在前面。
施正榮曾經表示,相信尚德要在太陽能行業,永遠立足于領先的地位,每5年必須有一個殺手锏的技術。否則,很快會被后來者超越。
事實上,在搞研究出身的施正榮的帶領下,尚德的技術一直站在世界光伏產業前沿。尚德公司的研發中心已被確定為江蘇省光伏能源工程技術中心,擁有20多項自主知識產權。上文中提到的多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就由尚德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并將于今年年中投產。
據悉,與目前常見的硅片太陽電池相比,硅薄膜太陽能電池用硅量僅為前者的1%左右,可使每瓦太陽能電池成本從2.5美元降至1.2美元。這種高科技新產品可與建筑物屋頂、墻體材料如玻璃幕墻融為一體,既可并網發電又能節約建筑材料、美化環境。
此外,該公司研發中心對第三代高效薄膜太陽能電池的研究也正在進行,“預計到2009年達到20%的轉換率,而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制造成本將下降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