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我的見識真的太少了,感覺甚是慚愧,原來還有專門的炒作業務呢。在我表示出不感興趣后,張某開始向我“公關”:我們策劃的這個話題還是很有爭論價值的。過了幾天,他又給我發信息說:不知你有沒有留意網上有個“一天花光100萬”的活動宣傳?這個活動現在網上挺火,該活動是某網站委托我們執行的,這是上海某報的報道,很詳細地講了這個活動,不知你是否有興趣看一下?
很顯然,從策劃公司委托公關公司,再到公關公司找網站和寫手炒作,再挑逗和刺激網絡跟進,這已經形成一條成熟的產業鏈。經常被“丑惡”激得暴跳如雷、充滿正義感的網友,當你看到背后這個產業鏈時,你還會那么不辨真相就憤怒嗎?源頭上的炒家非常明白,網絡傳播是一個沒有多少人關心事實、沒幾個人愿意核實真假的浮躁語境,“烏合之眾”們空有一腔廉價的道德義憤和很容易被激起的正義沖動,更習慣于作道德判斷而非追問真假,情緒很容易被炒作的“魔彈”所擊中并操縱,易于被人編造的故事和場景所迷惑。這是一個變態、病態的傳播生態,不過注意力就是經濟,眼球就是經濟,網民的憤怒感就成為文化工業機器上的潤滑劑。
一事當前,先問真假,后斷是非,再說利害——這是報社一位老報人給年輕記者編輯們的教誨,也是他對自己一直以來所堅守新聞職業倫理的精辟概括。我覺得這種倫理對網民來講也非常重要:新聞是對客觀事實的報道,當然先得追問某件事是真是假,然后再根據事實信息去判斷這件事是對還是錯,最后才輪到分析其中的利害關系。看多了炒作游戲的網友們,面對真假難以分辨的信息,請選擇以沉默反抗無聊、拒絕被人利用,以冷靜、客觀而不是起哄、圍觀的態度去追問真相,千萬別充當“眼球賺錢機器”的螺絲釘。
不過群魔亂舞口水橫飛,我已分不清哪是以出位言論吸引關注的炒家幫手,哪是被利用、被忽悠、被蒙蔽、被挑逗的不明真相的網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