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北京海淀區北四環西路66號,一棟外形似書本層疊的高檔寫字樓頂部已經掛上了“中國技術交易所”幾個鮮紅大字。
這里曾經是全國最大民營書店第三極的總店所在地,曾經被冠以“中關村文化創意產業基地”的官方名號,曾經以血拼價格戰吸引過3萬人次的日流量。而今,所有的“曾經”隨著第三極書局的倒閉、樓名的更改,成為過眼云煙。
“這只是一個地產項目。”已于去年11月離職的第三極書局第二任總經理關波直言道。之前,他曾努力為第三極書局尋找新址,但在第三極書局大樓出售給海淀區國資委之后,這些努力付之東流,因為 “股東不想干了”。
是的,這只是一個地產項目,書局是否賺錢并不是最重要的。
在第三極書局短短的三四年發展歷史上,股東方所做的每一次決策實際上都與書店的主業關系不大:幾次著名的價格戰不是要提升利潤,只為減少虧損,聚攏人氣來提高地價;圖書零售生意不能賺取差價,卻可以成為股東的現金儲蓄池;“文化創意產業”只是一個幌子,要套的是地塊的開發權和政府的優惠政策。
知情者透露,第三極書局的股權結構中,除了第二大股東是海淀區國資委,其他股東全部是地產商。第三極書局在其股東國風集團的商業版圖中,并不是主業,而是“副業”。而對其股東而言,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商業地產策劃案——第三極書局在完成地產升值的歷史使命之后,已成棄子。
設局
2001年,國風集團以6400萬元股金作價,從海淀區政府手中拿到了總投資16億元的中關村文化廣場改造開發權。四年之后的2005年9月,75米高、冷灰色調的第三極大廈建成。
一位知情者透露,這個項目從2005年開始籌備,籌備的時候就是為了地產增值而來。
也許做書店并不是讓這塊地產升值的最好方法,但在當時,如果不是把這個建筑做成一個創意產業基地,第三極書局的投資方國風集團就拿不到這塊地,也拿不到政府相應的優惠政策和補貼——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而其中“人和”的部分就是,國風集團老板歐陽旭曾經做過國林風書店,原址就在第三極書局旁邊昊海樓的地下室。
當時的策劃者對于圖書分銷行業的民營書店是否屬于“創意產業”也并不是很確定。他們在參照國外對創意文化產業的定義,找到了“Publishing”一詞,并把它翻譯成了出版、分銷,因此第三極書局的計劃書才能有機會參與到這個“文化創意產業”項目中來。
海淀區政府隨后參照海淀科技園區給予優惠的稅收政策,從2006年起,給予所有屬于“海淀區創意產業先導基地”的企業“減三免三”的稅收優惠——免稅3年、減稅3年(減半),相當于允許Cye.com.cn第三極書局六年低成本營業。這六年的減免稅政策對第三極書局相當重要,在業內人士看來,這等于純利潤。
通過把文化概念引入地產,入駐商戶也聚集了一批“創意”型公司——第一視頻,湖南衛視、央視《財富》欄目相繼入駐。此外還有互聯網公司雅虎、騰訊等也紛紛入駐第三極寫字樓。整個地產項目開盤不足半年,銷售額便已達到3億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