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呼倫貝爾去投資文化產業是一本萬利的事情,商人張路(化名)如此感慨,張是北京的一家房地產商,如今他準備去呼倫貝爾投資一個文化產業項目園,投資之前他還要快速成立一個運營煤礦的公司,一手在呼倫貝爾做文化產業,一手挖煤正是他投資呼倫貝爾的全部戰略。
素有北國碧玉的呼倫貝爾,為完成上級對文化產業的考核任務,正在進行“大干快上”,呼倫貝爾市的捷徑是用煤礦換文化產業投資,正是“受惑”于該市的政策優惠,和張路一樣嗅覺敏銳的外來投資商正蜂擁而至。
近日,《中國經營報》記者調查得知,在“十二五”期間,該市在建、籌建的重點文化旅游項目主要包括呼倫貝爾民族文化園、蒙古之源·蒙兀室韋民族文化園、鄂倫春旗拓跋鮮卑民族文化園、鄂溫克旗馬文化產業園區等,招商引資的規模接近100億元。不過,達成這些項目需要呼倫貝爾在煤礦和土地等資源領域付出更大的代價,當地商界人士形象地稱為“一手送資源,一手換投資”。
2011年,我國提出在“十二五”期間將文化產業GDP含量由2.75%提升到5%以上,并將之納入官員政績考核體系。現在,各級地方政府都已明確自己的目標,呼倫貝爾提出“十二五”末期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40億元將占全市GDP的1.878%。對于這個已經十分保守的目標,當地官員私下表示,呼倫貝爾文化產業基礎很薄弱,壓力很大,采取資源換項目的發展方式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
但這種資源換項目的做法,已經帶來極大隱憂,記者獲悉,目前多個文化產業項目正在面臨爛尾的可能,因為這些投資商看中的利益是煤礦資源并非文化產業,在外界看來,打著文化產業投資的旗號圈地、圈礦才是投資商的核心利益所在。
文化投資商標配能源公司
呼倫貝爾這種“一手送資源,一手換投資”的發展模式,被認為不是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本報記者輾轉獲悉,呼倫貝爾一個名為“中華天竺苑”的文化旅游項目的業主方——北京華嚴文化投資責任有限公司(下稱“北京華嚴投資“)就獲得了一個煤礦,作為項目投資的置換。
本報記者調查得知,該煤礦名為五一牧場煤田,位于中蒙邊界、貝爾湖畔的新巴爾虎左旗境內,已經探明的保守儲量達到50億噸,礦權為北京華嚴、伊利集團等7家公司所有,北京華嚴投資獲得的部分位于這個煤田的2區。
呼倫貝爾通大五牧場煤礦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北京華嚴所獲得的煤礦,煤層厚度多在10米以下,而當地露天煤礦的煤層厚度一般可達到30米左右。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參照當前每噸電煤380元的市場行情,北京華嚴獲得的也是一塊價值上千億的資源。
北京華嚴投資已經成立呼倫貝爾華嚴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呼倫貝爾華嚴能源發展有限公司,分別運作“中華天竺苑”和五一牧場煤礦兩個項目。
另外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蒙西集團(全稱“內蒙古蒙西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這家公司分別成立呼倫貝爾山河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煤業有限公司以及房地產公司,運營當地的文化項目、煤礦和房地產項目。
作為內蒙古的重點企業,蒙西集團獲得“呼倫貝爾民族文化創意產業園”、“2.2平方公里呼倫貝爾中心城文化產業園區”兩個項目,本報記者獲悉,在前者的項目規劃中包含了酒店集群等商業地產項目的用地指標,后者的項目規劃中則包含了住宅項目的用地指標。
前述通大五牧場煤礦人士透露,項目換資源的現象在當地很常見;不過,由于煤炭業的鏈條比較長,獲得礦權以后,企業需要追加投資,獲得煤炭深加工的能力,才能夠得到更加豐厚的利潤,因此與置換煤礦相比,更為普遍的方式就是獲得土地資源。
該人士告訴記者,一些文化項目的投資方本身就是房地產公司。記者在“呼倫貝爾市2012年1~6月招商引資項目”的統計資料中發現,鄂溫克文化旅游度假區項目的簽約企業就是一家房地產公司——內蒙古發達房地產開發集團有限公司。
呼倫貝爾文化局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與北京、南京、西安、開封等文化名城相比,該市發展文化產業可以借力的抓手不多,面對考核壓力,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實屬無奈之舉。
當地一家旅行社的田姓總經理則擔心,呼倫貝爾這種“一手送資源,一手換投資”的發展模式,會使投資方更關注資源項目,文化項目的投資和建設會被“一拖再拖”,這樣“爛尾”的可能性會變大,而資源也已經被占了,這不是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投資商醉翁之意不在酒
這些文化旅游項目投資周期較長,致使業主方的關注點不在項目本身。
除了在招商上具有資源換項目的特征以外,呼倫貝爾正在大力推進的文化旅游項目,還具有嫁接文化和旅游兩個產業的顯著特征。
“中華天竺苑”只是呼倫貝爾民族文化園的項目之一。在呼倫貝爾海拉爾城區北部的敖包山上,原本打算2010年就投入商業運營的這個項目,目前還是一個“半拉子”工程。工地上幾位湖北籍的建筑工人告訴記者,該項目一期工程“5年前就動工了”,二期工程“3年前就動工了”,但現在“山門”還在建,所謂的下沉廣場還是一個坑,看起來距離完工還是遙遙無期。
7月21日,本報記者通過實地探訪得知,呼倫貝爾民族文化園項目包括“宗教文化園”和“民族文化園”兩部分,其中宗教文化園又包括“一塔兩寺”和“中華天竺苑”兩部分,前者將藏傳佛教、漢傳佛教的概念集中在這里,后者則將古印度的八大佛教圣地移植于此;“民族文化園”則主要展示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蒙古、俄羅斯5個少數民族的文化風情。
呼倫貝爾旅游局人士表示,文化園就是聚集概念,通過匯聚古今中外一些文化元素,同時嫁接旅游業,然后把它銷售給海內外游客。該市“十二五”期間的其他重點文化旅游項目,蒙古之源·蒙兀室韋民族文化園、鄂倫春旗拓跋鮮卑民族文化園、鄂溫克旗馬文化產業園區等都是這種包裝思路。
在“呼倫貝爾招商項目目錄”中,上述項目的簡介均注明“擁有足夠規模的土地”。本報記者獲悉,前述四個項目規劃面積依次為40平方公里、398平方公里、158平方公里、42.56平方公里,而計劃招商引資的規模則分別為20億元、12億元、5.1288億元、30億元,可謂價格十分低廉。
對此,上述旅游局人士表示,呼倫貝爾地廣人稀,這是招商引資的優勢。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