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書店近年來的集體羸弱和慘烈現狀,讓許多業內人士喪失信心。是什么原因讓民營書店普遍感覺舉步維艱?知名書店的不斷落幕是否意味著民營書店全業態就此衰落?
2011年10月底,一向被視為“民營書店楷模與小清新、文藝青年陣地”的光合作用全國連鎖書店遭遇了供貨商集體逼債和搶貨。這家2000年由創始人孫池在廈門獨資建立的書店,創立十年來最鼎盛時候從一家門店發展至31家連鎖店。
消息一出,光合作用的忠實書迷程莎莎在微博里寫下了這樣一段話,“16年的堅持和執著,北京、上海、廈門31家連鎖店,擲地有聲的夢想和對‘悅讀延伸世界’的美好愿望,但依舊無法阻擋五千年文化綠地的荒漠化和電子媒體帶來的淺閱讀時代巨輪,‘光合作用’的結果是制造氧氣,但沒有人文的陽光,只有浮躁庸俗的習氣,何以達成?”
光合作用并不是第一家出現經營問題的民營書店,僅在北京,曾經風靡一時的中關村第三極書局就在2010年以虧損幾千萬元告終,在知識界享有口碑的北大南門“風入松”書店也于2011年的夏天關門停業。一家又一家知名民營書店的頹然倒地,不僅讓業界備感寒冷,也震驚著出版業,甚至震動了學界與大眾傳媒界。
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到2009年,民營書店減少了1萬多家。民營書店近年來的集體羸弱和慘烈現狀,讓許多業內人士喪失信心。是什么原因讓民營書店普感舉步維艱?知名書店的不斷落幕是否意味著民營書店全業態就此衰落?業態與經營模式不斷創新之下,民營書店之殤會否就此終結?
房租成最大壓力
鮑紅,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民營書業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致力于民營書業研究數十年。在她看來,最近5年來民營書業的集體淪陷無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就是房租、人力、庫存等經營成本的不斷上升。“我國90%以上的民營書店都是小作坊式經營,基本上都是靠自籌資金,滾動式發展成長起來,因此本身吸納外界資金的能力較弱,封閉性也相對較強。而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房租、人力等經營成本的上升,更是嚴重阻礙了民營書店規模的擴大和自身的發展。”她告訴記者。
“其次,網絡書店搶灘圖書市場也給實體書店帶來了巨大的生存挑戰。網絡的興起給圖書零售業帶來了新的契機,但網上書店也對傳統實體店構成挑戰。早在1997年,我國就有了第一家網絡書店中國現代書店。到了2000年,國內的網上書店已經達到300家,網上書店沒有房屋、租金等成本,憑借低折扣、低價格,迅速在圖書市場上占據了一席之地。部分網絡書店實行的‘折扣+包郵’的促銷活動對地面店來說更是致命一擊。實體書店漸漸淪為網上書店的‘展廳’,大多數人在實體書店看書,卻最終選擇了網購!
讓獨立書店經營者愈感凄苦的是,網絡書城的攻勢還在繼續。記者注意到,以往過節才有的折扣與瘋狂促銷已經完全蔓延至平常時日,網絡圖書推貨潮一浪高過一浪。以今年“中秋”、“國慶”雙節為例,從“國慶”前夕,蘇寧易購就喊出“圖書嘉年華國慶特惠全場滿100減20”的爆炸性促銷口號。迅即,當當網就推出“假期風暴1至5折的活動”;而京東商城更是不甘人后,宣布“每滿10元立減1元”……
這種無底線促銷帶來的后果,就是民營書店營業額被不斷擠壓。2004年,當當網營業額僅為1.5億元人民幣,而2007年當當網營業額已經超過15億元人民幣。從2008年以來,通過電商渠道銷售的圖書年均增幅達100%。目前,電商渠道在出版社總體的市場占比從以往的不到5%增長到35%以上。而暢銷書類網絡銷售已經占到整體圖書零售額的60%左右。
鮑紅同時表示,多媒體時代讀者被分流。新媒體所帶來的傳播載體和方式的變革,對于傳統紙質圖書是一種巨大沖擊,這種沖擊很難沖抵。
2010年全國出版、印刷和發行服務業實現總產出為12698.1億元,增加值3503.4億元,
占同期文化產業總值的60%,成為文化產業中最大的產業。其中,數字出版產業實現總產出1051.8億元,增加值290.2億元,增長速度在全行業中名列前茅,數字出版的新優勢已經凸顯出來。中國出版科研所曾做過一項人們對不同媒介依賴程度的調查“第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電視、報紙、網絡在眾多方面功能突出,而圖書最主要的功能是“了解與工作學習有關的信息”,但就在這一點上,電視、報紙甚至互聯網的作用也遠遠超過圖書。
她告訴記者,尤其是大眾社科圖書的被替代性較教育、專業、少兒圖書更強,而且電視、網絡等媒介有更生動的呈現形式,這種總體狀況不能不引起圖書出版業的擔憂。
與此同時,宏觀環境也在發生變化。自2008年以來,圖書銷售網點逐年減少,出版社自辦發行每年是幾十家的減少,國有發行網點和供銷店系統每年均以幾百家的速度萎縮,個體零售網點每年更是以上千家的速度關門。我國圖書出版品種卻連年增長,2005年22萬種,2009年達到30萬種。這其中,還有大量一號多書的現象沒有統計。上游出版的圖書品種一年比一年增多,而下游發行網點卻一年比一年減少,一個產業在這種情況下無法實現繁榮。
在網絡書店大打“低價”與“快捷”、“種類豐富”三張王牌,在圖書市場上攻城略地之時,眾多民營書店卻正在為下個月房租怎么交而發愁。
廈門的光合作用曾一度遭遇過一周內漲租6次的尷尬。2009年,季風書園在上海市區僅存的陜西南路站門店就曾遇到危機,在上海市新聞出版局等各方努力下,書園終于保住,并簽訂了“2+1”租約,即前兩年為承租期,第3年為優先承租談判期并商談后面的合同事宜。而在一些一線城市,房租成本幾乎占到書店毛利的30%,成為一項主要開支。
“書店每年的開支中,房租占20%,薪資占10%,再加上稅收的5%,一共是35%,正好與書店的毛利率打平,書店根本沒有利潤,只是因為可以賒銷靠資金滾動才堅持下來。如今,房租已經成為書店的最大開支,占去利潤的大半。”曾有過獨立書店經營經歷的資深出版人梅女士告訴記者。在她看來,房租的壓力已成為民營書店目前遇見的最大困境所在。
2011年最后一天,曾連續多年虧損的三聯韜奮書店總經理在微博上宣布了書店全年業績:銷售額1100萬元,利潤36萬元。
“自有物業的三聯書店尚只有3%的利潤率,需租用物業的民營書店經營之難可想而知!泵放扛嬖V記者。
新模式能堅持多久 如果不是記者刻意找尋,或許很難注意到這家位于北京崇文門新世界百貨三期二層的“雨楓書館”,畢竟選擇在一座百貨大樓里辦書店并不多見。跟其他處于繁華位置的獨立書店明顯不同的是,這家小店偏安百貨商場一隅,只做女性圖書,也是國內首家會員制女性書店。
風干的康乃馨、色調溫暖的燈光、隨處可見的溫馨提示語,小店每個細節處都在詮釋著這是家與女性有關的書店。記者注意到,這里有足夠大量的針對女性閱讀的圖書分區域進行擺放:寫給女人的書、女人需要看的書、女人寫的書,包括文學、藝術、電影、女性心理、美容、消費類等類型;另有專門的女性專柜,國內和國外女性作者的書架都分類明確。
整個小店分為圖書區、創意商品陳列區、雨滴咖啡付費閱讀區、主題交流討論四個區域。讓記者意外的是,雨滴咖啡閱讀區卻是占用空間最大的部分,幾乎占去整個空間的一半。館長王先生告訴記者,這種設計并不夸張,這里可以喝咖啡和茶,可以看書,可以放影片,舉辦講座,還配有少量的點心!昂芏鄷r候看書的人比買書的多很多!彼硎尽
而楓香閣是雨楓書館最后面的一圍空間,王館長表示,這里一般用做比較專業的主題討論和交流,也可以用作私人聚會,也可以外租給小公司或者創業團隊做會議。
除了經營業態不同于一般的獨立書店以外,小店的盈利模式也頗
具新意實行獨具特色的會員制,借閱和零售兼營。這里90%的會員是25歲至45歲的女性讀者,其會員年費從每年720元到1280元不等。會員可從雨楓借書帶回家,也可在店里會員閱讀區閱讀,新書、舊書、館藏書,甚至沒有開封的書都可以借閱。作為雨楓會員,購買館內上架的所有圖書均可享受最低折扣價。另外,書店還經常組織和女性有關的各種活動,如主題沙龍、選書委員會、影吧社區等。參加活動的讀者每次也需要繳納20元至100元左右的費用。
在實體書店前行舉步維艱的當下,雨楓書館卻似乎活得有聲有色。該店王姓館長告訴記者,這完全得益于他們創新型的經營思路,“如果還是走獨立書店的老路子,既負擔房租又要付人工庫存費,那我們也很難經營下去。我們能夠走到現在是因為完全顛覆了傳統書店的經營模式不依靠賣書。我們大部門的利潤其實是來自會員費,并不是售書利潤!
“從去年2月以來,我們的圖書零售額每個月都會有小幅度的下降,但其經營利潤卻在以每月5%至10%的速度增長,就是得益于我們的會費收入。目前雨楓書館的會員費一年在1000元左右,共有2000多名固定會員,算下來一年的會員費是200多萬元。此外,會員人數每月還會增長約20%,這些會員是雨楓書館賴以生存的根本!彼硎尽
除此之外,記者注意到,占據其他民營書店經營成本三成左右的高額房租也被雨楓書館巧妙地繞道前行,他們以聯營的方式與新世界百貨商場展開合作,商場可以從書店利潤中抽成,而免去了書店房租。僅僅這一項,就讓雨楓書館的運營成本節約了20%至30%。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