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科技創業基金會揭牌 畢業論文賺第1桶金
創業是什么?激情與夢想,發財和運氣,還是艱辛的層層蛻變?如此瑰麗的創業色彩對于初出茅廬的本色學子又意味著什么……在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會成立之際,本報從今天起將刊登一組大學生校園內外的創業故事。其中無所謂成功人士,更沒有真正的失敗者,他們只是行走在自己選擇的青春創業路上。這些“新青年”通過自己的科技創業,為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做著有益的嘗試。
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會上午揭牌
今天上午,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會揭牌成立。市委副書記殷一璀、副市長嚴雋琪出席揭牌儀式,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會網站(www.shcyf.org)同時開通。
畢業論文蘊含無限商機。這可能嗎?去年剛剛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的陶景超卻將這變成現實,并拿到了上海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他創建的上海景文材料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拳頭產品就是碩士畢業課題“納米級陶瓷粉末及其噴涂”——企業的鍋爐、電機設備等內壁磨損后,用于細部翻新的新型材料。
借助優勢 搭“草臺班子”
研三畢業時,小陶也扎進了如潮的“求職大軍”。當研究所、全獎留學甚至高薪外企頻頻招手時,他卻毅然選擇了創業!翱傆X得進公司就職難免浪費時間,出國又沒有優勢,研究所的生活過于平靜,自己性格活潑,想法又多,何不嘗試一下給自己打工?”可運作什么項目,第一桶金在哪里,這是創業新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一次,博士師兄偶然提到有中小企業來學校尋找的納米級陶瓷粉材料,正是小陶畢業論文的主攻方向。也許這就是突破口!可是,要錢沒有,無從雇人,只能靠自己花樣百出。小陶用足了專業優勢和學生身份:拉上導師做產品顧問,師兄出任技術“總監”,說服朋友借“外債”,學院實驗室充當生產車間。就這樣,小陶循著心目中的創業夢扎起了“草臺班子”。
第一桶金 僅有2000元
“誰說創業可以一夜暴富,我的第一桶金只有2000元。”剛開始,陶景超總覺得創業就是干大事,生產化學材料起碼要有自己的工廠和生產線,否則哪像創業的樣子?墒,很多有經驗的人苦口相勸:還是以代加工起家,不要冒太大的風險!
于是,小陶托關系從河南的一家小加工廠賒來15公斤復合粉,趁著“實驗室”空無一人,拉來師兄師弟做“壯丁”,借用實驗“公物”搞“精加工”,悶頭折騰了兩天兩夜,七八公斤的納米級產品才慢慢現形。接下來跑客戶,討價還價,攻關應酬……當第一筆收入入賬時,公司已經空轉了半年多,“如果開始就建廠,估計廠房還沒蓋好,這次創業就不復存在了。”
“當然,第一桶金也讓我體味什么是真實的自信!”小陶坦言,創業時信心滿滿卻不實際,總以為只要想法好就會有市場有錢賺,殊不知整個創業過程,必須有自己的資源優勢、人脈關系、團隊協作,甚至市場機遇等等,單靠夢想和激情不能讓大學生創業堅持到底。同時,創業夢和發財夢是兩碼事,從少得可憐的第一筆“收成”,到投資人青睞,再到創業基金入股扶持……小陶不再空想著讓公司做大做強,而是學會了“小步快跑”,一步步行走在創業路上。
控制成本 船小好掉頭
“即使再過二三年,能不建廠就不建!”小陶告訴記者,如今公司已經能接到十幾萬元的大單子,手里的流動資金越來越多,可是仍然謹記“第一桶金”的來之不易:“船小好調頭”,資本投入越少越好,任何一筆投入都要圍繞市場。特別是合伙人投資、科技創業基金等大筆資金一定要用在“刀刃”上——品牌宣傳、搭建人脈、疏通客戶等關鍵環節。
“不過,大學生創業最忌諱一開始就造勢,即使有創業基金扶植也要盡量節!”談起創業一年來的小經驗,陶景超認為,手里留夠資金,才能打“持久戰”,因為“好運”可能隨時降臨;即使初嘗贏利,也“緊縮銀根”,控制資金流——“大學生創業面對的市場同樣殘酷:陽光燦爛時,很可能突然死亡;陰云密布處,也會柳暗花明!
相關鏈接
2005年3月22日 全國首個扶持上海高校畢業生科技創業的政府天使基金——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正式啟動。
2005年8月22日 上海理工大學的學生創業公司獲得了工商局頒發的企業法人營業執照,第一家創業基金投資的大學生科技創業公司誕生。
2005年8月26日 基金資助的學生創業公司與客戶簽訂了第一份商務合同。
2005年9月12日 基金資助的學生創業公司開出第一張銷售發票。
2005年12月31日 共有172個項目獲得創業基金資助,資助總金額2475.4萬元,51家學生企業完成工商登記注冊手續,吸納約535名大學生就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