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涌起商潮:創業從“小打小鬧”開始 “當您饑餓的時候,只需一個電話,我們就會把熱騰騰的方便面送到您的宿舍——”近日,記者看到某高校的宣傳欄里除張貼了一些學術報告外,還貼了許多學生自己寫的廣告。記者采訪發現,目前許多大學生不僅在生活消費中頗具經濟頭腦,而且已經開始嘗試著搏擊商潮,在校園里做起了生意。

我市某高校學生宿舍樓前的宣傳欄里貼滿了小廣告。 本報記者 翟鵬程 攝
消費頗有經濟頭腦
我市某高校學生小收的宿舍住著6個學生,平常買方便面、火腿腸等食品以及襪子、牙膏等日用品時,他們往往去市場批發,之后再分攤,這樣就會省不少錢。小收告訴記者,拿零售價每袋1元的方便面來說,如果是整件批發的話,每袋只有0.85元。夏天的時候,許多學生會買瓶裝水喝,每人每天至少要買兩瓶,按每瓶1.5元計算,每人每天僅喝水便要花3元以上。而小收宿舍的學生每人拿出20元,向純凈水公司定購了30桶純凈水。這樣,他們不僅解決了夏季的飲水問題,還得到了商家免費提供的飲水機。 創業從“小打小鬧”開始
某高校海報欄內張貼了許多廣告,有轉售二手自行車和二手手機的,有代辦手機卡的,還有出售輔導書、化妝品、衣服飾品的,而這些廣告的張貼者大多數是在校學生。記者撥通了其中一個電話號碼,找到了銷售電話卡和手機卡的“小老板”薛濤。據薛濤介紹,去年剛來學校時見有人推銷衣服架、口杯、暖水瓶等生活用品,他覺得挺奇怪的。后來,他發現校園里有許多商機,不僅可以賺一些生活費,還可以很好地鍛煉自己,便喜歡上了這個行當。他說,現在校園里像他這樣的“老板”為數不少,僅他們班就有七八個。薛濤說,他原本想在校園附近經營一家網吧,但是創業需要資金,也會擔不少風險,思量再三,他還是決定先從“小打小鬧”開始。
在創業中收獲快樂
小艾是我市某高校一名大四女生。她從大二便開始銷售化妝品,現在是某品牌化妝品的代理商。小艾說:“經商改變了我內向、害羞的性格。現在,我喜歡主動和人溝通,也認識了很多朋友。在創業過程中,我收獲了自信和快樂。”
正在讀大四的趙思明是我市某高校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他從大二開始便到一些網吧從事網絡維護工作,平常也在校園里經營一些計算機軟件。目前,一家軟件公司已經有了與他簽約的意向。趙思明說,在校園內的從商經歷使他學到了很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對其順利找到工作起了很大促進作用。
學生經商 各方說法不一
記者就大學生經商現象采訪了市工商局個體科,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大學生在校經商需要按照規定辦理相關營業執照,否則都是不合法的。
在采訪中,許多家長認為經商與勤工儉學是兩回事,不支持孩子直接參與商業活動。小艾的父母認為:學生社會閱歷較淺,容易上當受騙,尤其是女孩子。薛濤的父母認為:明白掙錢不容易的道理就行了,不能在上學期間從商。家住山陽區豐收社區的王先生斷然拒絕了兒子在校期間從商的要求。王先生認為,如果經商失敗,會導致孩子金錢和心志雙方面受損;如果偶爾得利,就會刺激他進行更大的投入;如果成功,則容易形成重利思想;如果處理不好學習與經商的關系,就會荒廢學業。無論哪種結果,都讓人覺得得不償失。學生畢業以后還有機會經商,但讀書的機會卻不多了。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有的高校明令禁止學生經商,有的雖不禁止,但也不提倡。河南理工大學一位老師認為,法律沒有規定在校大學生不能創業,但并不是人人都善于經商。從長遠看,大學生創業應該量力而行,不能一看到有賺錢的機會就躍躍欲試,因創業被騙血本無歸的事例并不少見。焦作大學中文系張玉雁教授認為,大學生應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學習當中,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大學生可以結合專業特點進行實踐,為以后適應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高校也應該正視這種現象,給大學生提供一個平臺,把課堂和實踐更好地結合在一起,讓他們少走彎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