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爭獲扶持
也正因為海外投資涉及的地區較廣,而可開展的項目選擇余地非常之大,因此在創業過程中因地制宜便顯得至關重要。
首先,項目要試當地實際挑選。赴海外做生意,行之有效的方式是,首先確定符合時代要求,順應當地市場變化的營銷戰略,市場找得準,既要從本企業產品的特點出發,又要找準當地市場的切入點。而這些切入點有可能是大而泛的,也有可能是非常細節的。例如,來到塞內加爾打工的孫曉平,只是看到當地人對輕便拖鞋的這一細節需求,就單刀直入,結果有了每年銷售500萬元的業績。而朝鮮的日用百貨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將存在很大缺口,如針紡織品、日用洗滌用品、服裝等等,創業便既可以單個品種單賣,也可以組合銷售,選擇十分寬泛。
其次,經營與當地文化社會融合。來到海外創業對于很多中國人而言都是一個全新的課題,不但語言有所差異,而且生活習慣更是與中國完全不同。而這些習慣會是相當細致的,但又不容忽視。有些習慣可以在實踐過程中慢慢適應,但有些涉及當地宗教信仰的禁忌,則必須在事先有個全面的了解,否則將有可能功虧一簣。
另外,“反客為主”,積極爭取獲得當地政府的政策扶持。到海外創業,由于先天不足,在無情的市場競爭中,往往處于弱勢地位,尤其是籌資方面的劣勢顯得更為突出。在這種情況下,設法獲得當地政府部門政策上的扶持,顯得至關重要。事實上,從整個世界范圍的現狀情況來看,政府的資金支持一般占到中小企業外來資金的10%左右,具體比例則決定于各國對中小企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創業者可以盡可能取得在稅收上優惠、財政上的補貼、貸款上的援助以及基金上的補償。
風險中淘金早做準備
創業者海外投資面臨的風險,從類型上劃分,主要有政治風險、收回風險、經營風險、、管理風險、項目風險等等。其中,政治風險是海外投資最大、最不可預期的風險。政治風險的概念是與投資所在國主權行為相聯系的,經營者又不能控制的風險。
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政局不穩定,政權更迭頻繁,宗教此起彼伏,甚至爆發國家內政和分裂,這些都是經營者無法控制的。盡管發達國家一般政局比較穩定,但也存在對外投資的限制,環境保護方面的風險。例如,由貿易保護主義驅動的政治暴力風險,以及由于勞動權益問題引發的政治暴力風險等等,比如西班牙阿爾切事件就是東道國廠商由于商業競爭,對中國企業采取的暴力行為。
因此,海外創業,在很大程度上即意味著在風險中淘金,創業者必須有充分的準備和足夠的勇氣。正所謂“無限風光在險峰”! 如果,投資者事先對于海外創業風險認識不夠,或者在資金、經營及心理上的抗風險能力不夠,那么海外創業這條路也許并不適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