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左右,變形金剛的熱潮消退。動畫片停播,也沒有玩具賣。媒體上找不到關于變形金剛的新聞。”夏霏記得,在網絡還不發達的當年,“變形金剛在中國幾乎銷聲匿跡”。直到2000年左右,一些變形金剛迷友才開始借助網絡互通訊息。由此,越來越多的迷友聞風而至,從全國各地匯聚一處,并延伸發展為“ACTOYS.net”、“變形金剛聯盟”、“塞聯陣”等變形金剛迷友網站。
變形金剛的真正復興,是在2007年。那一年,真人電影《變形金剛1》在全球上映。首映當天,夏霏一個人去了電影院,“時隔那么多年,對變形金剛有一種重溫和期待。畢竟是Cye.com.cn電影版,會有全新的故事情節和角色設計。”那些迷戀變形金剛的孩子們,如今已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走進影院的心情,多半是在銀幕上尋找童年時代的情感共鳴,享受大銀幕絢麗的視覺沖擊。
最終,一部交織著記憶與欲望的《變形金剛1》在中國創造了2.7億元的票房。2009年,《變形金剛2》的強大吸金魔法再次讓人們瞠目結舌——在刷新了內地票房最快過億元的紀錄后,《變形金剛2》又打破了《泰坦尼克號》保持了12年的3.6億元的進口片最高票房紀錄。
武士道精神與美國夢
30多年前,余家英昭在草稿紙上畫下第一個可以變形的機器人。如今,這張稿紙所蘊含的創意為世界帶來了一場從動漫到玩具再到電影產業的革命。
“當時,我所在的Takara公司想做一部機器人動畫片與另一家動畫公司競爭。我想,不如做一種可以變形的機器人,讓一個玩具擁有兩個造型,玩起來更有趣。”27歲的余家英昭有了這個念頭,就開始在生活中尋找靈感,“最初,我們所設計的機器人變形都是來自生活中的物件,如手表、磁帶、Walkman、照相機等等。”
在“2010中國首屆變形金剛塞伯坦年會”上,很多人第一次見識到最初版本的“變形金剛”——它們只有7到10厘米高,造型復古,顏色鮮明,跟美國人后來設計的張揚繁復的變形金剛相比,顯得樸素而簡單。
“最初的變形機器人沒有動畫片,只在漫畫雜志上有一點介紹,銷量并不好。”余家英昭認為,真正讓變形金剛活起來,并走上市場的,是美國孩子寶公司的介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