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不趕潮流的宗慶后,2011新年有“幾變”,一個是用上了女兒宗馥莉給他的iphone手機,當上了紅土創投的副董事長;一個是帶著火紅的圍巾,當起了“模特”拍攝巨幅拜年廣告。
問其緣由,宗慶后解釋現在年輕人不看電視,市場要隨著消費群體走,拍LED燈箱廣告是一種與時俱進。
宗慶后是個典型的浙商,低調、敢闖的個性加上幾十年商場經驗,能讓他費心琢磨的事情不多。
數的出來的一件是上世紀90年代娃哈哈在保健品亂世中急流勇退,在后來全國保健品信用總崩塌時能免受波及,他很慶幸;另一件是“達娃之爭”,在經歷了29場訴訟戰役并贏得全部訴訟,“娃哈哈”堅持了下來。
今年66歲的飲料大王宗慶后,現已是坐擁800億身家的“雙料”首富。雖然在2010年,娃哈哈實現營業收入549億元,凈利潤60多億,但宗慶后卻從另一面琢磨:首富以及令同行艷羨的高營收,這些東西是不是等于一個天花板?
觸到了天花板后,娃哈哈下一步該怎么走?要實現千億規模的營收,現在的娃哈哈能做的到嗎?這個答案讓宗慶后有所思考。
“達娃”戰后的思考
宗慶后沒想到,與達能的一場合作,建立國際型食品飲料帝國的愿望沒有達成,卻差點把“娃哈哈”的品牌賠掉。
當時一場國際性紛爭引得全球關注,因為這場官司后來牽扯到了兩國外交關系,所以在與達能的幾十場官司中,宗慶后除了獨自戰斗,并沒有與身邊的朋友談起過此事或尋求幫助。但也是因為這次的經驗,擺脫了達能的牽制,娃哈哈才可以重新開始去謀劃下一步未來。
2010年娃哈哈的業績又創了新高,但是宗慶后掐手算,去年白糖的價格由原來每噸3000多元漲到現在的每噸7000元,奶粉從原來每噸1萬多元漲到現在的每噸3萬多元,而塑料瓶的主要原料PET每噸也從8000元漲到了13000元。如此一來,企業支出成本一下子漲了幾倍不止,也因此,娃哈哈在2010年雖然營業額遠高于2009年,但凈利潤卻同比減少20億元。
已是國內最大的飲料制造商,全球第四大飲料制造商,娃哈哈如何將主業進一步做大?“在飲料業供大于求的市場,企業既要保證增長速度,又不能在行業中形成過度競爭,所以娃哈哈只能另辟蹊徑。”這是宗慶后對《英才》記者的解答。上游介入原材料行業,下游進軍零售業,是其為娃哈哈勾畫的路線圖。
“娃哈哈一年要用十六、七萬噸奶粉,也就是一百多萬噸牛奶,這兩年原材料價格一直成倍上漲,所以我們已在新疆合作養了5000頭奶牛來解決原材料的問題。”除此之外,宗慶后又請荷蘭的工廠做“洋代工”給娃哈哈貼牌生產奶粉,并借此在去年5月進入奶粉業。
對于成本控制,娃哈哈與競爭對手國際“兩樂”走了完全不同的路線。宗慶后并沒有學習“兩樂”的單一產品線,集約化規模化的生產模式,而是加強對上下游的控制。
“沒有一成不變的市場,消費在變化,靠單一產品必然不能滿足市場。”宗慶后的判斷,也似乎正在被市場所應驗,近兩年碳酸飲料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衰退。
而在下游,“現在,零售業將下游制造企業的產品價格壓得非常低,這對制造業危害很大,亂收費、拖欠貨款、壓價等嚴重打擊了制造業的積極性和生存空間。尤其在這幾年,零售業大多被外商把控。”推崇毛澤東理論的宗慶后,決意“要從外商手中奪回零售業”。
多行業的宗式王國
在宗慶后的勾畫中,娃哈哈的觸角還不只是向上下游延伸。
今年1月底,宗慶后出資1億入股深創投旗下浙江紅土創投,并出任副董事長,與他一同出資的還有另外四位知名浙商。
“這兩年國家經濟轉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浙江經濟傳統產業也面臨著升級換代的轉型挑戰。”宗慶后的體會是,做實業賦稅重,盈利難,而國家大環境也在發生變化,政策往西部在傾斜,來浙江招商的多投資的少,也因此有很多浙商轉而去做了投資。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