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從容的業務拆分和處置
李嘉誠常用拆分上市與業務處置售賣兩種方法籌資。我們留意到,其所做交易的時點頗有深意。在3G業務虧損的2002-2009年,“長和系”的拆分和售賣達9次之多,所得資金即使不算那些缺乏數據的交易也超過上千億港元,為支撐持續虧損的3G業務立下了汗馬功勞。
“長和系”旗下業務眾多,李嘉誠的拆分和業務售賣有無規律可循呢?企業的業務拆分上市相較于業務處置較為柔和,大部分拆分上市后控股企業仍保留大股東地位,而業務處置一般意味著失去大股東地位。從產業上看,“長和系”拆分上市的產業大都是發展前景日趨黯淡者,而被其處置的業務未來的盈利空間比被拆分的業務狹窄,主要集中于受新興3G通訊業務打壓的傳統電訊業務。從1997-2010年,和記黃埔七項核心業務的息稅前盈余對集團盈利的歷年Cye貢獻比例和歷年增長幅度的均值可見,港口和基建業務對集團貢獻盈利最多,但增長也較慢。這兩項業務是穩固現金流的源泉,李嘉誠在歷史上很少對之進行拆分和售賣,唯一例外是2011年將和記港口信托拆分在新加坡上市。信托相較于一般上市公司在現金派息上更有優勢,可將營運現金流用于派息,且控制權又牢牢掌握在和記黃埔手中。因此,港口信托對于集團企業汲取旗下企業資金優勢明顯。此外,由于上海港和寧波港等北方港口的興起,和記港口信托下的深圳鹽田港和香港港口業務的增長放緩,前景已看淡,李嘉誠此舉也有剝離盈利前景黯淡業務、提升集團整體盈利能力的效果。
零售業與能源行業的息稅前盈余增長幅度和前景也是七項業務最高的。對此種業務,李嘉誠應會長期持有,不會在近期分拆。2011上半年,坊間流傳屈臣氏分拆上市,李嘉誠公開表示,不排除再分拆業務上市,但認為不會分拆零售業務,其原因或許正在于此。
房地產行業的盈利貢獻和增長居于七項業務的中間水平,將其中已開發成熟、盈利概念已窮盡的項目拆分出去,既有利于獲取融資,也有利于提升集團的整體盈利能力。當然,由于這些項目一般還會有穩固的現金流入,采取信托的方式比較適合充分利用這些物業的可觀現金回報。長江實業三度分拆房產信托上市,證明了這一點。
電訊行業的盈利貢獻和增幅最弱。傳統電訊業務競爭日益激烈,被3G業務取代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李嘉誠自出售Orange以來,其傳統電訊業務一直處于收縮狀態,和記電訊一直獨立上市,海外的傳統電訊業務也在售賣。這種處置有助于籌措資金支持新興的3G業務。
拆分和售賣是李嘉誠資本運作手法的重要一環,這種大規模的資產處置不同于單純的股權融資,會對實體運營產生深遠的影響。通過有選擇的拆分和售賣,逐漸淘汰盈利日漸萎縮的產業,李嘉誠很好地解決了企業集團多元化過程中常見的盈利水平下降問題;而拆分所獲得的巨額資金又能夠使之減少對債務融資的依賴,減輕了利息負擔,增加了Cye資本投放的自由度。2002-2009年,面對3G業務的巨額虧損,和記黃埔的資產負債率一直穩定維系在60%以下。其歷年財務報表顯示,3G虧損重負就落在了拆分和售賣資產所產生的“出售投資及溢利” 上。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