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生創業的“圈子”里,陳愛國被公認為是夢想導師級別的人物。在辦公室,他是投資公司的老總;在講臺前,他連續6屆擔任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的評委,今年又是擔任評委會主任。
既是市場派又是學院派,陳愛國十多年來始終是最貼近大學生創業者的人,他認為,“我國大學生創業的現狀不容樂觀。”
本科休學創業的并不多
記者:教育部第一次正式表態支持本科生在內的大學生休學創業,據你所知,目前大學里本科生休學創業的現狀如何?
陳:據我所知,目前本科生休學創業的人數并不多,這小部分的創業學生,資金規模也不大,突出的案例也比較缺乏。
記者:有兩個數據,2013年我國大學生創業率只有2.1%,創業失敗率超過90%,你認為這符合實際情況嗎?
陳:我想強調一下,教育部這次支持在校大學生創業,應該是包括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關于大學生的創業率,根據我和團隊的調查,創業率遠遠不到2%,但是如果包括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兼職創業,比如開網店等,那基本能夠達到這個比例。
不僅是大學生,整個青年創業人群的創業現狀都不容樂觀,失敗率很高。根據公益組織YBC(中國青年創業國際計劃)的統計,目前我國青年首次創業的成功率不足百分之十。
記者:教育部選擇這個時間下發通知,你認為有什么樣的意義?
陳:在導向意義上,這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的思維和意識。在實際意義上,一定會有一大批學生關注創新和創業。
大學生更需要創業教育
記者:教育部下發通知后,有兩個民調,一是大部分家長支持大學展開創業教育,另一個是超過六成學生表示不會休學創業。你如何看待這樣的反差?
陳:這兩個數據并不矛盾,大學的創業教育并不意味著在大學生一定要在在校期間創業。
目前因為政策的原因,各個高校的創業教育開展越來越普及,但面臨的問題也很多。
中國的創業教育,尤其是在高校的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是:第一,我們的創業教育的方針方向并不是以創業為主導的;第二,大學的創業教育教學資源相對匱乏,在校教師本身具有創業經驗的比較少,對學生的創業指導作用比較小;第三,我國大學生的創業環境,包括創業物質條件和市場環境還是比較薄弱。
記者:在校大學生創業,有哪些共性的問題?
陳:大學生的創業作品,通病是知識產權歸屬不明、商業計劃缺乏細節、商業邏輯不夠嚴密等。
有些大學生的創業項目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目標定位有點脫離實際。在經營策略上,很多學生項目不太注重創業初期的生存問題,他們更多關心發展和未來遠期目標,如何讓企業活下去,打基礎,在這些方面都有欠缺。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