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定國第二天就專程到廈門大學請教了有關的專家教授,得知利用臭氧技術可以脫掉蔬菜中的殘留農藥,不過因為技術原因當時還沒有企業將之運用到民用儀器上。得知此信息,胥定國興奮不已。
胥定國很快就完成了“果蔬脫毒機”的方案,經深圳的一位朋友引見,他找到了目前中國最具權威的臭氧專家李忠漢教授,并和李結成了生意上的合作伙伴,兩人分工合作:李負責產品研發,并在胥擁有的品牌下組織生產,而胥則負責銷售和推廣。
2002年4月,在與李教授商談合作的同時,胥定國通過朋友幫忙,籌借資金50萬元,在廈門注冊成立了“廈門百事特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一個月后,李教授在多年積累的臭氧應用技術基礎上,很快研制了“果蔬脫毒機”,并順利通過了由國家質檢總局組織的產品質量鑒定。“果蔬脫毒機”采取純物理原理,不添加任何藥物,在20分鐘內就能強力除掉殘留農藥、化肥,無毒副作用,無二次污染,無營養損失。通過農藥殘留檢測儀器檢測,其蔬菜殘留農藥去除率達93-99.23%,是一種真正能為消費者提供干凈衛生“無公害”蔬菜的機器。
擁有獨創產品并不意味著就自然可以擁有市場。胥定國開拓市場的第一步是打廣告。廣告刊登后,來了很多人要求做產品代理。為了盡快回收資金,胥來者不拒。可是很快他就發現這樣做弊端叢生。一些沒有實力的代理商,在分銷了少部分產品后,便減少進貨數量或干脆停止了進貨。表面看起來這雖然對雙方都沒有損失,但實際上胥卻喪失了不少有潛力的市場,因為他在一個地區指定了一個代理商,就不能再發展別的代理商,而如果這個代理商不得力,那么這個地方市場也就喪失了。面對這種局面,胥很快調整了銷售策略,只選擇有實力和開拓能力的商家作一級代理,實力較弱的則發展成為分銷中心,由總部派人協助開拓市場;對一些小本經營者,推出“百事特蔬菜脫毒配送中心”,提供加盟。這些方法有效滿足了不同層面的投資者需求,也使胥定國很快就掘到了第一桶金。
在胥定國開發“果蔬脫毒機”的時候,臭氧技術的應用還是一個很獨特的概念,所以他的產品也稱得上是高科技產品,具有很強的獨創性。目前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一些具有獨創性的科技產品的壽命正在迅速變短。兩年前還很新鮮的臭氧脫毒技術,兩年后就已經失去了新鮮感。隨著后來者的不斷進入,這個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
胥定國的精明之處在于,他利用不同手段迅速拓展市場,在跟進者到來之前,就賺取了大量利潤,落袋為安。從目前狀況看,大家都在尋找賺錢機會,一種有利可圖的產品,很難長期保持它的“獨特”性。每個人都在尋找它的弱點,或克隆,或改造,所以,高效率地利用市場空白期迅速賺取利潤是這種模式成功的關鍵。
獨創產品模式,實際上也是很多創業企業在創業之初可以大力借助的模式,“獨創”的魅力所能帶來的高額利潤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但是獨創產品模式并不是進入利潤區的“萬能鑰匙”,它也有很多局限性:
第一、因為獨創,即意味著“前無古人”,所以往往需要很大的研發費用和很長的研發時間。
第二、因為獨創,即意味著市場認知度不高,也即意味著打開市場,獲取市場認同需要花更多的錢。
第三、盡管你事前可能做過很細致的調查,但一個獨創產品在真正進入市場之前,是很難測度市場是否最終會接納它的。常常發生的一種情況是:你花了很多錢,花費了很大的力氣拿出了產品,結果卻不獲市場認同。這樣,你所有的投入就都打了水漂。所以說,依靠獨創產品打市場具有很大的風險性。
第四、由于對產品缺乏細致的了解和認知,國家有關部門很難對某一種獨創性產品提供完善的保護,生產者將面臨著諸多帶有惡意的市場競爭,這種競爭經常會使始創者陷入困境。
保護和延長獨創性產品的生命周期,延長利潤產出周期的辦法:
第一、提高專利意識,積極尋求國家有關部門的保護。
第二、增強保密意識,使競爭者無隙可乘。
第三、進行周期性的產品更新,提高技術門檻,使后來者難以進入。
第四、使企業和產品更加人性化,增強消費者的忠誠度。
第五、有飯大家吃,在產能或投入不足的情況下,積極進行授權生產或技術轉讓,讓產品迅速鋪滿市場,不給后來者以機會。這一點,一般不為經營者所注意,但卻是一種十分有效的辦法。
創業贏利模式之五:策略跟進模式
關鍵提醒:策略跟進即強者跟隨,與“跟風”的盲目性、哪里熱鬧就往哪里鉆不同。策略跟進需要經營者對自己做出正確評估,并分析清楚自己的優勢、劣勢之后,對未來走向做出判斷。
1995年,山東某市的姜貴琴到城里的親戚家小住幾日。看到副食店中賣醬鴨翅的柜臺前竟然排著長長的隊伍。親戚說,這個副食店中的醬鴨翅就是姜貴琴所在Cye.com.cn的郊區縣里一個小工廠生產的。因為醬燒得十分入味,所以在城里特別受歡迎。一連幾天,姜貴琴每每路過這家副食店,就會看到那條排隊的長龍,而且經常是晚到的人買不到。
姜貴琴看著別人像開著印鈔機一樣賺錢,很羨慕。她也想照著做。但是,她很清楚雖然自己能吃苦、肯學習,可最大的弱點是對市場一竅不通,而且市場敏感度差,又沒有過丁點經營管理的體驗。這些都是做生意忌諱的事。該怎么做呢?她希望在動手之前先搞明白,怎么做才能讓自己獲取利潤。
于是,她就找到了這個小廠子,軟磨硬泡、托人送禮進了廠子,當了一個車間工人。姜貴琴一共工作了2個月,白天將小廠的貨源、制作工藝、醬料的調配、送貨渠道摸了一清二楚后,晚上再回家偷偷試著制作。終于等她將自己的醬鴨翅調弄得差不多了,請來品嘗的人都說好后,她馬上辭職回家,開始著手準備自己生產。
這家廠子不是做得很好嗎?不是已經在城里打出了名氣嗎?不是已經有了現成的模式了嗎?干脆在創業時全部向小廠看齊。小廠從哪里進鴨翅,她就去哪里進,這樣可以保證原料品質與小廠一致;小廠生產的醬鴨翅味道是什么樣,她也向著靠攏,這樣可以縮短消費者認知的過程;小廠在城里的哪個街道鋪貨,她就盡量選同一街道的另一家副食店,這樣可以省下了自己開拓市場的成本;惟一不同的是她總比這個小廠晚一個小時送貨,這么做的目的,是為了告訴這個小廠,自己僅僅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尾隨者,不會因此而對她加以防范,甚至采取破壞性舉動。跟進的結果使她的創業過程特別省心、順利。由于那家小廠的醬鴨翅在城里早就出了名,每天很多人想買而買不到,所以姜貴琴這種跟著鋪貨的方式正好讓她撿了一個漏,省下了她開拓市場的成本。最關鍵的是,那家小廠的廠長知道后,根本沒放到心上,還和姜貴琴開玩笑說:“您就跟著吧,我們吃肉,當然也不能攔著你喝碗湯呀。”
看到對方根本沒把自己的小作坊放在眼里,姜貴琴心里踏實了。開始時,她每天只送一家,后來慢慢發展到5家、10家,不到1年的時間,只要是這個小廠在城里選的銷售點,走不出二三百米就一定可以找到姜貴琴的醬翅售賣點。僅僅1年時間,姜貴琴靠跟在人家后面賣醬鴨翅賺了17萬元。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