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手準備”
成功之士各有自己的獨家絕技,柳傳志毫不隱諱他之所以能從一個普通的科學研究人員成功轉變成為一位知名企業家,是緣于他的“三手準備”。
第一手準確是思想的準備,柳傳志說:“在創辦聯想及它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我曾經經歷了很多磨難,一個高水準的立意助我披荊斬棘,闖過難關。”立意高遠,是柳傳志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對全體聯想人的要求。他還說:“要拼命把聯想做好,做成一個百年老店,就要有堅強的意志。”
萬事萬物,皆有因緣,柳傳志早期的教育促使他對“立意”非常鐘情。和眾多熱血青年一樣,年輕的柳傳志酷愛文學,他堅毅的性格和高瞻遠矚的理念都來源于此。
他說一些好的文學作品能對人有深遠的影響。我上學的時候讀的一些文學作品,如《保爾•柯察金》、《牛虻》、《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些能訓練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的書,對我的一生都有深刻的影響。”
第二手準備是有能力的準備。具體講的主要有兩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就是怎么適應中國的特殊的環境。國外的企業不知如何去適應中國這個特殊的環境。柳傳志原來是做技術的,剛辦企業的時候也不明白中國的市場環境。柳傳志說他在這些事情上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因此我要先把這個弄明白,”就是企業生存的環境是什么,怎么樣能夠拿到批文,怎么樣能夠不觸犯法律,同時還能夠活下來。這些東西對以后的年輕人毫無用處,我相信越來越沒有用處,因為中國的環境已經變得越來越好了。
第三件事,是要潛心研究企業的經營銷售。在中國,做科學研究出身的人跟發達國家的不同。在美國或者日本學理工科的人,即使當了科學家也知道市場大概是什么,但是在中國就完全不一樣了。科學家是和市場脫節的,他們對于市場的情況一無所知。所以柳傳志要創辦一個成功的企業就必須花費很多時間去研究它,他最后研究出一條叫:做“貿工技”的道路,就是先學“貿”,再去辦工廠,做“工”,再來搞研發,做“技”。回首這段創業經歷,柳傳志說:“我們在企業管理,特別是在如何開辟市場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這在國外,或者對于以后的年輕人可能都算不了什么,但是在當時的中國,這確實是帶有創新性的。”
第三手準備是人才的準備。柳傳志特別注意“培養人”的工作,培養了一大批可以獨擋一面的領軍人物。企業界和新聞界的朋友們都說聯想的交接班做得好,開創了一個中國IT行業的奇跡。柳傳志說那是因為他一貫注重人才的培養。他總結說主要是做好了這樣幾點:“第一是改造企業機制。原來聯想屬于國有企業,對聯想進行了股份制改造后,實現了股權多元化,同時也給予了創業者和管理者一定的股份。這就像蘋果園的園丁,既然原來的園丁有了股份,就愿意選更好的新園丁來接著種。到摘果子的時候,新園丁會送蘋果到你家里去,老園丁就不需要一直親自種植。這個簡單的道理說明了機制的改造很重要,它讓原來的創業者愿意退下去。現在,在聯想一線工作的都是年輕一輩,他們做得非常成功。跟我一起創業的十幾個人都是搞技術出身,知識面不夠寬,如果還做下去的話,肯定做不到現在這么好。我們之所以愿意退,也是看到年輕人完全有接班的能力。今天,退下來的創業者都很高興,生活得很愉快,原因是年輕人上去以后,他們的利益有保證,所以,機制的保證非常關鍵。第二是聯想很早就開始了選拔接班人的工作。我大約從1990年就開始著手考慮了。為什么?不是我們創業者的年齡大了,而是我帶的那套班子都是技術出身,綜合能力不夠強。剛開始在物色年輕人的時候也吃過虧,后來慢慢懂得了同時也要有一個好的財務體系和文化體系,以形成一種氛圍。不然的話,年輕人上來,就像沒有軌道的車一樣,容易跑偏。我們在這方面也下了工夫,形成了一套比較好的體系。第三是管理方法。選定了接班人以后,我們比較早地采用了‘參與式’ 的工作方法。我原來的工作方法是指令式的,后來是指導式的,最后變為參與式。以年輕人為主,我參與。當我退下來的時候,他們本來就從事著實際的管理工作,沒有出現斷層,實現了‘無縫銜接’”。
在聯想有“三心”的說法,就是“責任心”、 “上進心”和“事業心”。對于普通員工,聯想要求他們有責任心,能夠踏踏實實地把本職工作做好;對于中、高層干部,則要求他們有上進心,應該有更高的追求,從而得到更好的物質待遇和更大的工作舞臺;而對于核心層來說,比如說對于聯想的領軍人物的要求,就是要有事業心,把做企業當成自己一生的事業來做,不僅要考慮企業當前如何生存和發展,還要考慮怎么能夠讓這個企業長久地發展下去,一代一代地把事業心傳下去,把事業傳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