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網站"新農門"獲得VC 200萬美元風投
“不錯,有招工、培訓信息,還教人怎么維權,確實是為我們量身定做的。”平時喜歡上網的24歲安徽籍農民工王新勝,很少看到讓他感覺如此親切的網站。
王新勝上的網站叫“新農門”,總部位于杭州。
其創始人,是一個29歲的小伙子——“新農門”網首席執行官肖克文。
肖克文把自己的網站定位為“中國第一個‘四農’(傳統‘三農’加上‘農民工’)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目前,這個正式推出不到一年、也未取得什么收入的網站,卻已順利融得1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第二筆超過100萬美元的風投也即將到位。
農民工自己的網站
去年9月,在杭州一家IT企業擔任高管的肖克文,想到通過互聯網創業。獨特的眼光,使他瞄上了龐大的農民工群體。
在肖克文看來,機會是這樣產生的——各地大量的用工企業需要大量的農民工,卻一時無法找到;一些來自偏遠地區的農民工卻因為盲從而在一些大城市徘徊找不到工作,一些從技工學校畢業的學生或許也一下子了解不到企業的用工需求。“這時候,就需要一個平臺把兩者對接起來,以引導農民工的合理流動。”
“目前我國農民最需要的信息,主要是新品種、新技術、本地農產品價格信息,去什么地方打工,做什么收入最好。”農業部信息中心副主任郭作玉近日在杭州出席首屆中國農民工信息化論壇時表示,盡管國家這方面的信息很多,但如何構建一個有效的平臺,把這些信息傳達到農民手中,還有待于努力。
“我們就是希望打造一個農民工(藍領)、職業學校、用工企業、工業園區、服務機構、媒體、政府、‘新農門’八方共贏的強大勞動力資源服務平臺。”肖克文說,“新農門”網的首要目標之一就是要讓農民工了解信息,按照實際需求引導其合理流動。
“進入‘新農門’的一些板塊,可以看到用工信息不僅有企業及工種介紹,還有具體的薪酬;如果技能不夠,網站提供了全國約千所相應的職業學校培訓信息,經過培訓后,網站會告訴你哪兒有最合適你的崗位。”肖克文說,即使農民工不會或沒有時間上網,也可以打電話或者通過手機短信得到這些信息,這樣一來,他們的流動就不會盲目。
商業前景之“最后一公里”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農業部等部門都已經將農民工信息服務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一些為農民工提供信息服務的企業也在快速發展之中。”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周宏仁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說。
“有調查顯示,中國有85%的農民工愿意為一些能為他們就業、生活提供幫助的、真實有效的信息自付費用。”周宏仁表示,中國跨省流動的農民工為1.2億人,每個人一年只要出100元,這就是一個超過100億元的市場,而由此衍生出來的產業潛力將無法估量。
不過,“新農門”似乎至今還沒有什么收入。肖克文介紹,去年11月網站正式運營,今年8月產生了第一筆收入。盡管是一筆才幾千元的費用,卻讓公司的員工興奮了好長時間,因為他們看到了希望。
“網站目前處在推廣階段,我們目前為企業招聘提供的服務并不收費,主要的收入來源在于農民工(技校學生)找到工作后所繳納的一些成本費用。”肖克文說,對企業招聘的免費還將持續一段時間。
至于未來的贏利點,肖克文認為“新農門”首先是互聯網企業,一些網絡廣告等費用自然是不可少的。此外,農民工發短信、打電話查詢也是收入的來源,至于企業由此推出的輔助服務,比如會展、農民工相親大會都能產生利潤。
“我們會不斷地推出一些農民工生存報告,今后這也可以成為付費服務。此外,各地中介機構的加盟、對農民工的特別服務、幫企業培訓員工、即將推出的基于企業和學校之間發布即時需求信息的通訊工具等,這都是未來能產生收入的贏利點。”
不過,目前擺在“新農門”面前一個最重要的關鍵問題似乎是“最后一公里”的解決。即通過網站的建設、各地辦事處實體的建立、手機短信、114電話查詢等,構建一個能覆蓋省、市、縣各級,集中技能培訓、就業服務和權益保護等主要方面,涉及多個政府部門的完整的農民工服務體系,并且讓農民工能熟知這個體系,并懂得運用。
“要在農民工的群體中能真正產生影響,畢竟能上網的農民工目前只是少數,如何把我們的信息真正傳達到農民工手中,還有一段路要走。”肖克文坦承,目前“新農門”最大的任務是品牌建設。
不過,他也堅信,由于新一代農民工大多數是80年代人,視野比較開闊,在網絡面前,因為夾雜著對工作環境和前途的追求,他們注定不甘愿被冷遇,“‘新農門’的客戶群體未來幾年將迎來爆炸式增長。”
“和諧勞務”新探索
周宏仁認為,“新農門”是社會力量參與“三農”的一個典型。“‘新農門’涉及就業、培訓、權益維護、生活服務等項目,將信息服務與實際的服務結合起來,聯系供求雙方,為農民工解決實際問題。”
“建設和諧社會,就有必要構建一個一體化的農民工信息服務體系,把農民工群體納入到國家公共服務的軌道和現代化的社會環境中來。”周宏仁稱,據測算,目前農民工對我國GDP的貢獻每年都達到3萬億元以上。
他把我國農民工面臨的主要困難,概括為八大問題,即就業、培訓、社會保障、權益維護、子女入學、生活文化、土地流轉以及政治參與。
周宏仁稱,在這八大難題中,都包含信息采集不足、流通不暢、利用不充分的問題。“這些都是國家關注的問題,政府必須為此付出努力。但是目前來看,僅僅是政府的理想也是不夠的,要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進來。”
不過周宏仁同時認為,隨著社會力量介入公益性事業,除了依靠法律的約束進行規范外,國家相關部門也必須讓他們看到贏利,否則,這樣的社會公益也不長久。
“為了鼓勵社會資金參與‘三農’建設,相關部門也正在考慮給予這些企業幫助。”國家發改委信息處處長吳鈺表示,對于“新農門”這樣的企業,國家幫助有三種形式,一是給予稅收優惠,二是可以考慮給一些涉及“三農”的訂單,三是可以給予創業資金扶持。
肖克文說,隨著時代的變遷,農民工已經成為活躍在城市、農村之間的新的“最可愛人群”,這一群體是中國現代化的主要推動者,他們當然需要不斷的關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