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內刊:電子雜志類網站盈利瓶頸的突破點 由于商業模式和盈利前景依舊不明朗,風光一時的“80后富豪”MYSEE總裁高燃黯然離職,導致以P2P技術應用為主的流媒體網站相繼遭受資本冷遇,隨著這一態勢的蔓延,以至于與流媒體網站采用同一技術(P2P)的電子雜志類網站也受到株連。
時移勢易,電子雜志類網站的行業洗牌大幕已經拉開,曾經備受資本追捧的電子雜志類網站無疑正遭遇發展瓶頸,這顯然與這類網站在商業和收費模式方面的探索尚未有突破有關,本文將為這一探索提供另一種思路。
盈利困局 電子雜志類網站的擴張瓶頸
任何商業模式的探索和實踐都離不開獨特的產品與服務,但就目前而言,國內電子雜志類網站大都是將傳統報刊的內容以所謂的多媒體形式直接照搬到互聯網上,這一點與視頻點播等流媒體類網站直接嫁接傳統電視頻道殊途同歸。
電子雜志的內容來源大都直接取自傳統媒體,這一點與門戶網站看似異曲同工,實則大相徑庭,畢竟門戶網站卻以其內容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積累和增加了其整體品牌優勢,從而淡化了對于任何單一傳統媒體的依賴。但電子雜志類網站卻依舊保留了傳統媒體的品牌,這直接導致了其在給他人(傳統報刊)做嫁衣的同時,也形成了對于傳統媒體品牌的依賴,由此,其平臺和品牌的價值積累難以完成,也就難以支撐其收費模式,其具體表現為傳統媒體不付費,而用戶更不可能付費閱讀。
廣告是目前國內電子雜志類網站較為看好的收費模式,但與門戶網站相比,其在廣告銷售領域的基礎和空間都相當有限,首先,由于版權許可和后期制作等因素,決定了電子雜志網站提供的內容既不具備獨家優勢(大多數傳統報刊都具備自有網站),而且在時效性上也遠比傳統媒體,甚至門戶網站滯后許多,而其所謂的多媒體形式的可讀性,又因為用戶必須下載桌面閱讀器和傳輸速度等原因,導致用戶體驗難以大幅度改善,必然使其用戶基數的擴展受限。而這正是傳統網絡廣告投放價值評估的基礎,與傳統網絡廣告的最大載體——門戶網站相比,其自身平臺的品牌積累效應不明顯,因此,電子雜志類網站以廣告銷售的模式實現盈利的企圖難以奏效。
隨著大量風險資本介入電子雜志行業,國內迅速涌起數家電子雜志類網站,如XPLUS、ZCOM等等,由此,電子雜志類網站與傳統媒體版權內容合作的門檻和成本也在無形中增加,這都將增加這類網站的運營成本。
企業內刊、電子雜志的市場互補空間
與傳統媒體數量的有限性相比,國內企業內刊正在蓬勃發展,并且正在逐漸走出單純以企業內部傳閱為主的企業文化建設的單一功能,日益成為企業品牌推廣、維護經銷商網絡,乃至與直接消費者溝通的有效管道,如《萬科周刊》等企業內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絕不遜于一些正式出版物,而且內刊的讀者群也逐漸突破企業員工,向其他群體發展。但企業內刊實現從前者的單一功能向綜合功能突破,以及拓展讀者群的內在需求,又因為受制于制作成本和發行渠道的局限,而難以及時、有效地實現。
電子雜志的出現,為企業內刊的“升級換代”和擴張創造了條件,而企業內刊也為電子雜志類網站開啟了另一片天地。國內大中型企業內刊的數量規模龐大,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制作內刊的大中企業的數量將不下百萬,而且仍在增長中,這也在客觀上為電子雜志類網站在企業內刊領域的著陸,提供了市場基礎和空間,而其具體實現方式可以體現在如下三方面:
第一,電子雜志類網站可以向企業用戶提供軟件系統等技術支持,以及電子版企業內刊的托管、發行平臺,從而向企業收取一定額度的年費。眾所周知,即便以2000元/年的收費標準計算,這與傳統企業內刊的印刷成本相比都微不足道。但100多萬元的企業內刊基礎,將創造一個每年高達20億元的市場空間,其發行和覆蓋范圍以及多媒體傳播效果都遠較印刷類媒體更為優越,而且電子雜志類網站也可以作為行業和品牌分類式電子雜志的集成平臺,由此,凝聚和積累其忠實讀者和用戶,從而有效增加和釋放這一平臺的傳播價值。
第二,提供行業及品牌內刊及信息搜索服務等企業用戶增值業務,這為開拓競價排名和關鍵詞廣告提供可能,而且其各自內刊的注冊讀者和用戶,也將成為該企業開展市場調查和數據庫營銷的有效資料,其商業價值也將逐步體現。
第三,電子雜志類網站也可以提供BBS、SNS等相關用戶服務系統,從而增加用戶黏性,并為相關用戶群提供面向網站企業用戶的集團購買,以及會員卡等個人用戶的優惠或增值服務,這與電子商務類網站有異曲同工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