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走市場化? 需與中國國情相結合
創業板發行上市被認為是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一大建樹。據孫延生介紹,經過三十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在全球已形成40多家創業板市場,是多層次資本市場中充滿活力和吸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像美國納斯達克、 英國AIM市場、韓國科斯達克市場等著名市場已成為這些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
而我國創業板與主板雷同的發行審批制度設計,則讓很多人大跌眼鏡。“證監會負責創業板發審,就好像給這些高科技企業‘算命’。而創業板的公司多數為成長型公司,且成立Cye.com.cn時間很短,發審委怎樣能夠根據一個公司幾年的成長,看出未來的成長前景?就好比看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如何能預測其未來十幾、二十幾歲的發展?”一些投資人士這樣議論著。
于是不止一位市場人士建議,為何不將發行審批權利歸還市場?在目前主板市場尚未能徹底市場化的前提下,在規模較小的創業板市場采取市場化的方式實驗,未嘗不是一個可以選擇的方案。
對此,孫延生認為,強調市場化趨勢,需要與中國國情相結合。他說,中國經歷現代市場經濟磨練的時間還太短,在推行市場化的同時就不能不考慮許多中國所獨有的“非市場化”的因素。關鍵要在“中國特色”與“市場化”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從目前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來看,企業與政府的關系源遠流長,一個企業要想獲得創業板上市的機會,依然離不開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和鼓勵。審批發行采取市場化即在監管方面除了政府之外,應該更多發揮中介結構的作用,評價和推出以完善的市場體系為依托。
所以,創業板市場化需要時間的推動,以及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