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與此前證監會摸底調查結果的上限基本吻合。此前證監會曾披露,符合條件并有意向在創業板上市的公司有50—100家。
“很累、很緊張。”一家企業的保薦人在婉拒了記者交換名片的要求之后說,“別采訪我了,已經幾夜沒合眼了。”據了解,他這次帶的項目是一家北京的中小型科技企業。
一家券商投行部的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這幾天公司上下都在加班加點,就是害怕申報材料出現差錯。”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平安證券、招商證券、國信證券是當天申報數量最多的3家券商。其中,平安證券共上報了10家企業的材料,行業大多以新材料為主。
“創業板可謂十年磨一劍,它的推出對中國資本市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對于創業板態度,現場不少企業負責人都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業內人士表示,從行業上看,首批推薦的企業十分符合創業板上市的要求,通過保薦機構把關,這些公司的成長性和未來持續盈利能力也都得到了相當程度的保證。
“我們報了12個項目,以后會陸續再遞交材料。”招商證券投行部執行董事王黎祥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對創業板擬上市企業來說,成本和盈利并不一定是評判指標,這對保薦機構也是挑戰,不但要想怎樣優中選優,找到成長性、創新性符合創業板要求的公司,還要結合公司特點做具體分析。
“對于我們這些中小投行來說,創業板的開啟意味著有了更多的掙錢機會。”一些券商人士稱。
相比投行的直白,現場一些中小型科技企業的負責人顯得更實在。一家來自河北生產GPS產品的高科技企業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他們希望能夠通過創業板獲取更多的資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