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哥”中華網上市近一年后,新浪、網易、搜狐才陸續登陸納斯達克。
后來的事實證明,畢業于沃頓商學院、自己開過系統集成公司的香港商人葉克勇此時正站在事業的頂峰,他再也沒能像當時那樣如魚得水。
2000年1月通過股票拆分,中華網又獲得近3億美元資金。3月,分拆旗下香港網在香港創業板上市,獲得近2億美元資金支持。加上上市前CIC注資和私募資金,2000年3月時,中華網持有現金超過5.5億美元。
此時,擁有官方新華社背景的中華網手握大量現金。多年后,很多業界人士對當年中華網的印象仍然是“很有錢”。
一位曾任中華網中層的陳姓人士回憶,2004年選擇加盟中華網,因為這家公司所提供的薪金“比新浪網豐厚不少”。事實上,當時的中華網已處在下降通道。
資本掮客葉克勇
2001年開始,互聯網泡沫出現破滅跡象,互聯網概念股大跌。各家網站苦苦尋找擁有核心競爭力的商業模式,經歷陣痛。
直到2003年非典時期,用戶近距離接觸受限,電信增值服務迎來春天。三大門戶相繼傳出盈利消息,而唯獨中華網仍然在互聯網整體解決方案、網絡廣告連鎖代理業務上苦苦掙扎。曾經股價最高的中華網已跌至低位。
早已落后的中華網幡然醒悟,終于擲出殺手锏。子公司香港網宣布收購國內排名前五位的短信服務商掌中萬維。而此時,三大門戶網站的無線業務季度盈利已達八九百萬元。
“收購之后效果并沒有那么好,因為已經過了增長點。互聯網資本是追求高增值,而不是高市值。傳統行業現金流增長最好的時期很可能是中后期,但是互聯網行業則是在從無到有的階段。”上述陳姓人士說。
他加盟中華網后,負責業務創新,直接向公司執行副總裁匯報。他當時在業界最早倡導將無線和有線結合起來的模式,并將中華網首頁升級為2.0版,“不同人看到的首頁不一樣。過去的展示性廣告就可以變成效率更高的關聯性廣告”。
但中華網高層顯然對這種技術創新并不感冒。“公司在自己公司新業務上的支持度遠不如在外面買公司那么有興趣。”
在朋友眼中,葉克勇政商通吃,人脈甚廣。葛甲了解到的葉克勇“很少跟互聯網業內人士打交道,熱心結交高官”。在陳氏眼中,葉克勇則是個不折不扣的“資本掮客”,“他只是扮演資本交換的角色,沒有做到資源整合”。
2006年,陳氏離開這家“更多考慮資本運作而非創新業務”的公司,加盟新浪網。對他來說,國內互聯網行業雖然都缺乏主動創新能力,但至少還有被動創新意識。三大門戶網站至少都暫時找到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而中華網除去人氣頗旺、經常上傳獨家揭秘圖片的軍事社區,幾乎一無所有了。
瘋狂的收購
2005年,為了弱化門戶概念,將重心移至軟件業務,中華網成立中華網投資集團,設中華網軟件、中華網游戲、中華網全球服務、中華網科技四家子公司。中華網和香港網并入中華網科技公司。中華網在美上市的代碼“CHINA”不變,公司主體已變更為中華網的母公司。
葉克勇親自出任軟件公司CEO,其收購野心終于在軟件公司上得到滿足。中華網軟件在收購鉑金公司后成立,而后僅公司網站上列出的并購公司就達18家,其中多數為海外并購。
葉克勇是個收購狂人。早在創立中華網伊始,他就開始了自己的收購計劃。夏鼎資本創始合伙人葉鋒回憶,當年很多朋友通過把各種小公司賣給他致富,包括一些小的搜索引擎、交友社區網站。“因為他買的都不是行業最好的公司,一買來,小公司老板就拿了錢自己創業去了,幾乎沒有做成的。”
葉鋒在美國紐約大學主攻并購研究。“從我們統計的結果來看,并購成功的幾率非常小。并購之后文化、團隊的整合,是非常有挑戰性的工作。所以真正優秀的企業還是自身具備核心競爭力的。”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