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老板,做老師,個中滋味很不同 日前,國內互聯網第一股——浙江網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德良受聘浙江大學MBA研究生企業導師。
去年年底,原中歐、長江商學院知名教授曾鳴,出任雅虎中國代理總裁,一時成為新一代“學者下海”的風云人物。
再早一些,去年9月下旬,浙江大虎打火機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大虎,作為溫州大學引進的首位民營企業家兼職教授,給大學生上了第一堂課……
記者聯系了多所在杭高校,發現浙江大學、浙江理工大學、浙江工商大學等,都聘有“老板教授”。校方普遍認為,學生對老板教授的講課反應不錯,“比一些學究式老師的課受歡迎得多”。
在企業家紛紛走進大學課堂講課的同時,記者也發現,早些年熱炒過的教授下海經商熱,也正再次以自主創業、受聘于民營企業當CEO或顧問等方式悄然興起。
企業家熱衷講臺,教授試水企業——莫非,這也是一種圍城心態?如果說,教授投身企業,可能會加快科研成果的實際應用,那么,企業家走進高校,圖的又是什么?知本和資本,在這樣的角色錯位中,起著什么樣的相互作用?記者為此采訪了多位“企業家教授”和“教授CEO”,聽他們講述當老板與做老師的不同心得。
做老師,做老板
生活狀態很不同 做老師和做老板,身份不同,生活方式也截然不同。
曾鳴告訴記者,以前他一般早上9點開始工作,在家寫作或備課;下午到學院處理一些事情,與同事交流;晚上讀讀書,一天就這樣過去了。一周內四五次與企業家聊天、交流,一個月出差兩次去外地企業考察。
“現在,早上要用大塊時間思考公司發展的大問題,白天花很多時間跟員工交流工作,出差更多了,參加的會也更多了。原來是知識分子的自由生活,現在得負起一個企業的責任,狀態完全不一樣。”
曾鳴也有困惑。“比如每家企業都想基業常青,教授們卻告訴他們這只有5%的可能,并旁征博引地分析原因是什么、可能的陷阱和問題在哪里、如何避免等。企業家們則是‘受到打擊’后,依然執著地努力想把5%的可能性在自己身上變成100%。”
“教授必須冷靜,企業家們必須熱血沸騰。”曾鳴最后如此總結自己的體驗。
浙大教授、浙江中控總裁金建祥也認為,當老師跟當老總差別太大。“做大學老師是很自由的,高校比較民主,想怎么張揚個性都可以;但要做企業老總,不可能個性太張揚。在高校,只要有一方面專長就夠了;做企業,深度不需要,卻必須有廣度和適應能力。”
另外,管理學生跟管理員工完全不一樣,不能把在學校里的那一套搬到公司,老師下海做企業如果能成功,適應和應變能力一定特別強。
不過,人的需求隨著環境變化而變化,想法自然也會變化。金建祥告訴記者:“沒錢的時候,錢是最重要;有錢有時間的時候,有錢很好;但有錢卻沒有花錢的時間,錢就不重要了。管理公司太煩太亂,很多不是自己擅長的,但也必須去做。比如應酬,要整天沒完沒了地接待客人;這么多下屬看著,要注意言行舉止……做了企業,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一個企業的形象。”看來,老師做老板,無奈也很多。
相比之下,走上講臺的企業家老總,好像壓力沒那么大。可周大虎告訴記者:“剛開始講課時,比當老總還要緊張一些。因為下面坐著的不只有大學生,還有學校的老師,一開始也有點擔心,不知道自己講得對不對,他們愛聽不愛聽。”
所以,企業家講課,也并不會隨心所欲,講到哪算哪,他們也會認真地“備課”。
“講課對我而言,絕不僅僅是給別人傳授知識的過程,也是自己學習研究的過程。現在的大學生,對于那種照本宣科講理論的課都不太喜歡,就需要我們用新事例來補充理論。我覺得講課能夠提升自己,也提升企業的文化理念。”天津中乒汽車集團總經理陳中放,2003年9月開始擔任浙江理工大學經貿與管理學院客座教授。“對我而言,當教師是一種樂趣,把自己學到的東西教給別人,已經成為生活的意義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