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體報道,創業正成為高科技人才的首選職業。
最近幾年以來,國務院與科技部進行了5次大規模的政策調整,對高科技事業予以立法指導,同時,各地科技服務業也得到了迅猛發展。因此,對于一個充滿冒險和拼搏精神的高科技人才而言,現在正是難得的創業黃金期。
然而,政策環境的利好,未必是有膽有謀之士選擇創業的第一因素。
比如,一些孵化器采取不收房租、服務費等方式,幫助創業企業降低初創成本,并為其在孵化期提供盡可能多的幫助和扶持。但是,對于初創企業而言,這并非是決定企業生存與否的關鍵因素。
關鍵還在于創業環境。有學者認為,如果創業者所處的環境中,關聯企業構成的市場環境能為創業者提供關鍵資源的供給,提供市場需求,并且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那么,創業企業或將獲得健康和穩定的發展。
待有膽識之士謀定而動后,資金就成為發展過程中繞不開的彎兒天使投資太少、風險投資又只做“錦上添花”之事。
“錦上添花”的背后,是投資商降低自身風險的基本原則。盡管不少創業者技術過硬,產品市場前景良好,可是對于投資商而言,有來自市場或政策層面的不確定性因素。
為了回避這樣的壓力,不少風投往往選擇能夠在資本市場上可以順利變現的投資項目;即便中途退出,只要項目易手,便能保本。因此,投資商往往不選擇初創企業,即便是創業投資,也投向相對成熟的創業中后期項目。
若要全面開啟創業黃金時段,或許我們還需要換個視角看問題。
今年初,“中關村瀚海硅谷科技園”在美國硅谷掛牌成立,也是我們在美國硅谷通過置業成立的中國第一家高科技園區;之后,致力于培育初創企業的中美跨界發展孵化器創源(InnoSpring)在美國硅谷成立;同時,匯龍森國際企業孵化(北京)有限公司計劃在今年內建立一家海外孵化基地。
這些孵化器忙著國際化,一方面是改變企業單打獨斗國際化的局面,直接在國外開辟孵化場地;另一方面,美國、歐洲等地區的經濟受挫,國際人才、科技的發掘和吸引面臨著巨大的機遇,正是“抄底”好時期。 但是,走出去不是簡簡單單地走出去。首先,走出去,是突破老路子老模式的一種探索,比如最近這幾家海外孵化基地的建設,都突破了過去政府與國外大學合作的模式;第二,走出去,必須補齊短板,比如在這些新孵化器里,資本流向活躍,商業模式靈活。
帶著這些新的思路,改良國內的創業環境,或許,才能迎來創業黃金期開啟之時。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