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投行符合中國現狀
華爾街模式的終結,讓曾經對其頂禮膜拜的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新興市場投行們一時陷入迷茫,因為“老師”忽然消失了。不過,華爾街投行的崩潰并不能說明是傳統投資銀行模式的失敗,因為美國大量跨國企業巨頭都是依靠資本市場獲得資金而不斷發展壯大的,這其中投資銀行發揮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目前投資銀行業務在中國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據高潮生分析,對于券商傳統的經紀業務,目前中國監管部門對收取標準仍有規定,避免惡性競爭出現。而中國的IPO業務則是欣欣向榮,處于上升周期,不像美國已進入發展末期。目前財務顧問尚不是國內券商主導業務,至于此次將華爾街投行拖下水的自營業務,中國券商在經過了前幾年綜合治理后,目前自營規模被嚴格控制,況且中國目前尚沒有復雜的衍生品市場,券商自營風險基本可控。
“中國投行與美國投行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一個是朝氣蓬勃,另一個則是日薄西山。”高潮生表示。事實上,中國歷史上也曾經實行過混業經營,同樣發生了銀行資金入市的風險,后來被迫將投行業務從銀行分離出來。美國金融業由混業到分業再到今日回歸混業,似乎走了一個輪回,但這是為了適應其不同階段市場的要求。中國金融業現在仍實行分業經營,雖然一些金融集團初露綜合經營端倪,但目前投資銀行獨立于商業銀行模式也是出于現實基礎的選擇,具有合理性。
正如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吳曉靈日前所指出的,就金融業而言,中國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社會信用狀況不適用于采取同一法人綜合經營的模式,但集團綜合、法人分業的模式可以繼續探索。
其實,不管是分業還是混業模式,監管到位是關鍵。混業經營雖然可以增強投行的實力,但是如果監管不力,同樣孕育著風險;而且一旦爆發風險,可能危害面更大、破壞力更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