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國經濟的“過冬”樣本
寫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即將召開之時

當全球汽車行業業績大幅滑坡時,比亞迪上月亮出最新數據:今年1至9月總營業額達263.61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9%。 本報記者 張小禹 攝
當越來越多網民沉浸于“種菜、偷菜”時,可能不曾想到,這款小小游戲每月給騰訊公司帶來高達5000萬元的收入。騰訊公司第三季報顯示:7、8、9三個月,這家中國最大的綜合互聯網企業實現收入33.69億元,同比增長66.4%, “小企鵝”愈加驕傲地暢游虛擬空間。
當全球汽車行業業績大幅滑坡時,比亞迪日前亮出最新數據:今年1至9月,總營業額達263.61億元,同比增長39%。其掌門人王傳福則問鼎2009胡潤百富榜中國內地首富,從去年的百名開外飛速上位;
當全球裝備制造業遭遇重創,華為卻加速在海外開疆拓土,占全球市場份額從去年同期的11%升至20%左右,僅用一年時間便完成了從全球移動設備商第五到第二的躍升……
以上這些,并非深圳企業2009年集體上演的神話,而是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深圳經濟發展現狀的縮影。
最新統計表明:今年1至10月,深圳經濟繼續回升,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進一步提高,經濟運行積極向好。GDP同比增長9.6%,高于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外貿出口總額降幅繼續收窄。全年實現10%的經濟增長已操勝券。
基于此,有專家認為,深圳經濟市場化程度高,加上轉型早、升級快,自主創新貫穿始終,尤其是市委市政府決策層創新服務,果斷出手,有效扶持,使城市抵御風險能力增強。
一位CBN記者稱:面對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徹骨寒意,深圳堪稱中國經濟的“過冬”樣本。
產業升級:危機中初顯成效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黨中央、國務院再三強調必須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對此,深圳結合自身實際,創造性地強化執行。
“作為全國外貿依存度最高的城市,深圳能安度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絕非一時一日之功,從前幾年就力推的產業結構調整已見成效。只有在危機面前,這些為城市經濟發展強筋健骨的基本功才顯露崢嶸。”一位政府官員告訴記者。
從“速度”到“效益”的發展模式之變,使深圳大步邁開產業調整步伐。在資源、空間受到嚴重制約的背景下,產業集聚與高端化成為必然選擇。建立產業集聚基地,將上下游企業結鏈抱團,以騰出空間發展其他更具含金量的產業,從而搶占微笑曲線的兩端。
去年以來,深圳調整產業結構的力度明顯加大:密集制訂和出臺相關產業結構調整目錄及規劃、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全面改造城市舊工業區、提升傳統產業含金量、確立《深圳市現代產業體系總體規劃(2009~2015年)》……
以福田為例。目前,該區共引進104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吸引300余家國際品牌企業設立區域性總部。高端產業釋放的能量,使該區139棟20層以上高端商務樓宇成為“納稅高地”。
再看企業:中國最大手機電池廠商比亞迪,瞄準新能源汽車發力,今年上半年的汽車營業額同比增長133%,成為其第一大業務。
發力高端,競爭上游,不僅提升了深圳經濟發展的質量,也使城市抗風險能力大為增強。去年,深圳第三產業所占比重過半,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今年上半年,第三產業的比重更是超過第二產業達10.1%。
如此結構性變化,無疑是產業升級顯現效果的最好例證。全國政協副主席黃孟復對此充分肯定:不單純靠增加固定資產投資而主要靠調整產業結構來拉動GDP,深圳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模式,在全國亦有典型意義。
大力拓展產業空間,提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深圳創新發展模式的路徑更加明晰。
市委黨校經濟學教授林祥說,面對危機,深圳之所以從容,就在于及早拋棄了拼資源拼消耗的發展模式,果斷調整產業結構,直到現代產業體系初步煉就健康的經濟軀體。
日前,深圳高調出臺新能源、生物、互聯網三大產業“振興規劃”,擬通過強有力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在2009至2015年,推動這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6500億元以上的年產值規模。
自主創新:成就優秀企業群
如果說產業轉型升級是深圳突破發展瓶頸的先天基因,那么,歷屆市委市政府倡導的自主創新,則是經濟發展取之不盡的豐富養分。
危機襲來,感受最深的是企業。由于一開始就在完全市場化的環境里成長,所以大批深企都具備相對靈活的“轉身”能力。自主創新,平時是提升利潤的助推劑;困難面前,則是化解危機的利器。
沒有打不開的市場,只有打不開市場的企業。當國際市場需求持續萎縮,大批本土骨干企業卻憑借自主創新優勢逆流而上,成為頂風前行的主力軍。
尤其今年,深企軍團的表現令人驚艷:
9月,2009中國企業500強揭曉,平安保險、華為、招行、中興等18家深企上榜。引人注目的是,入圍深企基本都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拼搏而出,依靠的是開拓創新和自由競爭,而非政策優勢或獨占市場。
國內最大的醫療器械生產和出口商邁瑞,堅持每年將銷售收入的10%投入技術創新,目前在全球設有6個研發中心,每年推出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7~9項新產品,確保競爭實力不斷增強。
今年,華強文化科技集團國內多個文化科技產業基地先后動工,產品源源不斷輸出國外,公司更是將年初定下的利潤指標1.5億元調高至4億元。
……
依靠自主創新,本土企業群抵御風暴頑強前行,確保了深圳經濟之基不斷夯實,更趨穩健。
產業鏈也要成為創新鏈。為廣聚創新資源,市委市政府研究出臺一系列鼓勵自主創新的政策措施,同時加快建設深圳超級計算機中心等重大創新基礎平臺建設,以期獲得更持久更新鮮的經濟發展血液。
有為善為:強化服務保經濟穩健越冬
“大批深企在經濟寒冬里仍能綻放美麗,離不開政府這只有形之手!”市科工貿信委負責人說。
企業最先感知國際市場的蕭瑟寒意,但是,政府部門的提前預警和及時研判為其破冰提供了可能。
這似乎矛盾:深圳經濟相對發達,市場機制相對成熟,政府對經濟活動特別是對企業經營的微觀干預較少,這一直是深圳投資環境的重要優勢。但是,危機襲來、形勢突變,政府能否作為?如何作為?
創新服務,創新舉措,創新作為!
同舟共濟劈波斬浪,政企攜手共謀發展。今年伊始,深圳緊急出臺全新舉措,數十條具體扶持辦法相繼落實。市服務貿易協會執行副會長董世添說,政府針對企業發展的現實難題接連“出手”相助,令企業有了堅強“后盾”,信心增強。
年初開始,市委市政府還頻頻揮出“大手筆”:率領企業組團分赴海內外,幫助企業找項目、打市場!
瞄準內需: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率隊,帶領千余家深企先后赴西南、西北、東北等地拓展市場,簽下數百億元大單,給企業吃下“定心丸”。
放眼外需:9月,深圳組織40余家企業遠征柏林,成交超過2億美元。不只柏林,瑞士、美國、澳大利亞、波蘭、智利、英國、印度等地,都回響著深企的腳步聲,“深圳旋風”一再刮起,國際訂單紛至沓來。
政府不是干預資源配置的市場化,而是充滿智慧地用整體環境的隱性優勢化解外部沖擊。應對危機時,深圳市委市政府不僅有所作為還善于作為,這不只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優越性的具體體現,更是市場經濟體系改革與深化的成功探索。
“善為”的結果喜人:截至三季度末,全球500強中有逾1/3達181家投資深圳。今年前三季度,深圳實際利用外資33.67億美元,同比增長5.77%。 其他各項經濟指標也穩健上揚。
經濟向好,信心回升。歷經危機洗禮的深圳更加從容更富活力!肩負中國改革開放重任的深圳,將勇當科學發展的探路者,為全國提供更多的樣本與示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