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進入工業化社會以來,“制造業興國”就一直是各國倚重的戰略要點之一。特別是發達國家,能夠有今天的成就和地位,無一不是“制造業興國”的結果。目前,美國等少數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現代服務業比重不斷提升,制造業比重呈現下降趨勢,也是經濟發達到一定程度以后的結果。更重要的是,先進制造業仍然是這些國家保持世界領先水平所倚重的關鍵,仍然是這些國家發展的重點。
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中國能夠在過去三十年取得經濟上的巨大成就,能夠讓十多億人民擺脫貧困并逐步走上全面小康之路,倚重的也是“制造業興國”的發展戰略。可以這樣說,在未來的若干年內,“制造業興國”仍然是中國的發展戰略。所不同的是,“制造業興國”的內涵需要提升、外延需要擴大,“中國制造”需要逐步向“中國創造”過渡與轉移。
但是,自進入新世紀以來,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制造業興國”已面臨新的挑戰。
挑戰首先來自于“勞動力紅利”的不斷減少,讓低端制造業的競爭力越來越弱。過去的三十年,中國制造業的最大競爭優勢之一,就是廉價勞動力帶來的“勞動力紅利”。正是“勞動力紅利”在產品成本中的構成相對較低,才使得出口這駕馬車具有較大的活力和競爭力。但是,隨著勞動者對收入的要求不斷提高,勞動力成本比重也在不斷上升,導致“勞動力紅利”帶來的競爭力不斷下降,從而讓很多投資者,特別是民間投資者遠離了制造業,遠離了實體經濟。
讓投資者與資金逐步離開制造業的第二個重要因素,就是土地與環境資源承載力的下降。低端制造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地、環境資源,隨著耕地的大量被占用、環境的過度破壞,受到的限制越來越多,可以利用的獲利空間越來越少。多數情況下,土地和環境成本已使低端制造業沒有生存能力和空間。在這樣的情況下,投資者和資金不得不選擇進入其他領域和行業,從而給制造業的發展帶來越來越多的影響。
當然,地方政府對政績的過度渴求和短期利益的強烈追求,也是導致投資和資金向其他領域轉移的一個重要方面。必須注意的一個現象是,自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房地產市場的快速發展,房地產業已成為地方政府快速制造政績、快速創造GDP的最主要手段。也正是房地產業對政績和GDP的速成效應,不僅讓投資和資金大量涌入到房地產業,也讓地方政府的熱情和重點轉入到房地產業,從而把本應給予制造業的優惠政策都給了房地產業。那么,制造業還如何能夠繼續快速發展呢?
由于種種原因,制造業發展面臨的困難和風險要遠大于房地產業和所謂的資本運作,如果制造業的投資者缺乏長遠眼光和創造思維,沒有不斷創業的熱情和決心,沒有舍我其誰的信心和勇氣,沒有不斷創新的力量和動力,那么,就會在制造業面臨轉型的關鍵時刻轉方向,就會選擇遠離制造業。
據有關媒體報道,在歷經一年的工業地產經營磨合后,TCL與萬通集團簽訂了《進一步推進工業地產領域合作之框架協議》。協議規定,將充分利用雙方在地產開發及工業土地的獨特優勢,為工業地產開發開辟一個全新的方向與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