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內容上風格如一地堅持,與經營手段、技術手段的不斷創新相輔相成,最終奉獻給人們一本不變的《讀者》。
讀者出版集團副董事長、讀者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彭長城說:“《讀者》能走到今天,在于堅持和創新。”
4月,《讀者》迎來了它的30歲生日。當年生逢其時,其后茁壯成長,今天它在期刊林中位居中國和亞洲第一。
4月,孕育了這一文化品牌的甘肅人民出版社迎來了60華誕。今天,它不再是一家單純的出版社,而成為一個特色鮮明、產業鏈條日臻完善的出版集團。
滴水穿石
30年前問世時,《讀者》名為《讀者文摘》,48頁,定價3角。那時它默默無聞,首期印數3萬份。
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人們對于優秀精神文化產品的渴求空前高漲,選擇以傳遞真、善、美為主旨的《讀者》從一面世,就贏得了人們的好感。
時間見證了一切,從最初的3萬份,到之后的6萬、9萬,一年一個臺階。問世3年后,發行量猛增至180萬份。到了1994年,已躍升至中國期刊首位。2006年4月,《讀者》雜志月份發行量突破千萬大關,達到1003萬份,打破了中國自有期刊以來的發行紀錄。
這本看似文弱的、纖細的雜志,用一種持久的、堅韌的、人性的力量創下了“讀者”奇跡。中國期刊協會顧問張伯海曾這樣說:“我觀察《讀者》已經多年了。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文化現象:它保持住自己的品位,卻不曲高和寡,使上百萬讀者傾心于它;它對世俗趣味絕不曲意逢迎,但并未因此遭受冷落,發行數量始終堅挺。它誠心誠意地熏陶了讀者,被熏陶了的讀者誠心誠意地支撐了它的存在……”
作家李書磊說,對一些中國讀者來說,《讀者》既是導師也是朋友,人們在日常的現實生活中常常會使靈魂蒙上灰塵,而就在這個時候,《讀者》為人們提供了一種精神沐浴。
改革前行
《讀者》成長的30年,中國大地上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風起云涌的改革浪潮推動著出版領域發生了一系列深刻變化:國家出版產業的整體實力迅速壯大,一家家大型出版集團紛紛成立……
在甘肅人民出版社內,《讀者》雖一枝獨秀,但與國內出版界如火如荼的發展形勢相比,仍顯勢單力薄。如何挖掘《讀者》這座富礦,做大做強甘肅出版業,成為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2006年初,借助《讀者》品牌優勢,甘肅人民出版社轉企改制,成立了讀者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09年底,讀者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集團體制機制改革走出了關鍵的一步,市場化程度實現質的突破,發展步入新階段。2010年5月,讀者新媒體大廈在國家綜合改革配套試驗區——天津濱海新區開工奠基,這標志著讀者集團實施“走出去”戰略取得了新進展……
一步步,緊鑼密鼓卻又深思熟慮。
讀者出版集團成立以來,年平均利潤增長率為7.69%,資產總額超過了10億元。在人均資產占有率、人均勞動生產率方面,讀者集團進入了全國一流出版單位之列,連續兩年被中宣部等國家四部委評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優秀企業、先進企業。
勵精圖治
做大手機出版、進軍動漫出版,不斷擴大發展領域……讀者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按照上市企業要求,調整出版結構,完善產業布局,提出了到2012年實現凈利潤在2009年基礎上翻一番,基本實現再造一個“讀者集團”的目標。
面對這樣一份藍圖,讀者出版集團、讀者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吉西平深感任重道遠:“全國文化體制改革當前正向縱深推進,出版業格局將發生重大調整,傳統出版受到新媒體出版的嚴峻挑戰,出版物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我們做出了許多努力,但也不得不承認,我們仍然是一個體量較小的集團公司,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抵御風險的能力相對較弱。要真正做優做強做大,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2011年新春,吉西平和他的同事們曾寫下這樣的心愿:多一點理想、多一點創新、多一點實干、多一點快樂。而這,也正是30年來,《讀者》雜志傳遞給無數中國人的信念。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