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投資不能按PE思路去看了,這會是2013年比較大的變化。很多人還在圍繞IPO來做,浙江排隊的影視公司就有四五家,好多人還要去投。我會用VC眼光發掘周邊產業,發掘文創產業的配套公司。
這些配套公司可以比喻為衛星類公司,大的產業衍生出來的配套服務產業,并購價值蠻好,小而美,做5000萬收入能有2000萬凈利潤(傳統產業做兩個億銷售有沒有兩千萬利潤還難說)。這種公司在某個專業領域很專,不可替代,市場容量不錯,增量也可以,規模幾百萬到幾千萬。如果目前可以做到一兩千萬規模,明后年翻番,不做PE投資,從VC角度來講是有價值的。這些項目不具備IPO價值,但是對投資公司來講,實現正常投入產出就好。
做并購傾向于有產品有技術的類型。我會關注一些發行公司,比如只做新媒體發行的公司。像華視網聚,行業排名第三。還有一些細分,像福建恒業這種小成本電影發行商,客戶在三四線城市,里面有點臺灣風格,背后悄悄賺錢的。
往北方走要找最大的公司,往南方走要找最小而美的公司,這樣的公司在某一點上是很強的,盈利能力強,收入規模能做大,做不了IPO能做并購,只要是健康的方式就OK。
獨立微電影商業模式不成立,靠版權銷售實現不了盈利。微電影基本有兩類,小電影形式可能不是我們投資的標的,我們關注的以營銷推廣類為主,比較看好一些前置性收費項目。基本上產品拍攝之前收益安全性沒有問題,唯一考驗的是創意、拍攝和營銷能力。前段時間江南style比較火的時候,有個千島湖style版本,是我們投的一家公司做的,它其實是給地方政府做品牌營銷的平臺。
另外是手機閱讀。電信的天翼閱讀成立了獨立的子公司,這里面有一定機會。但因為體制因素,還在轉制,還在觀望。更看好新媒體出版,像手機閱讀,我們在做篩選,但這個領域沒有特別亮麗的、有規模的,所以還是按VC思路挖掘為主。我投了一家專做手機閱讀的平臺技術開發公司,找了一些CP通過并購整合來做。
2013年大量工作是做好已投公司的質量提升,把VC項目整合進去。最近也在關注創業型企業,中早期項目,可能按照PE眼光沒法投的,需要退出渠道,但是已投項目有些資源可以對接,按照VC+并購思路去做。我做產業鏈整合者,實現左手買右手的運作,這個產業鏈我是可以控制的。
還在等上市的公司最起碼1/3會斃掉。首先是上市被否的可能性,然后業績增長的可持續盈利能力,第三是同業競爭壓力,投資人給他們的壓力。很多公司撤材料,為什么撤材料,就是業績泡沫。有些企業即便過會,業績和當年也不好比了,不可能全身而退。1/3是比較保守的數字了。
影視行業這么多人投了之后,估值都比較高,他們之間的并購是比較難做的,投資上市前估值已經十個億八個億了,誰會去收?但是當下我投的領域,收入也就是5000萬,有個一兩千萬利潤,估值水平在10倍以內,二級市場20倍以內,它是有套現空間的,都是很劃算的。我喜歡挖掘隱形冠軍,就是大事件背后的操盤者。面上可能是某某明星,最后操盤的恰恰是這些人。
總之,文化創意產業主流的大的投資機會已經過去,按照IPO思路沒法投了。如果按照 VC思路投配套產業,空間還是蠻大的,退出渠道無非就是以并購為主。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