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誼兄弟上市后也開始在國內一線城市進行影院建設,該公司還將追加投資對二線城市進行開發。華誼已與物業意向方簽約了18家影院投資計劃。
適合影院投資的商業物業也是炙手可熱。作為院線投資的新崛起者,如星美、橙天嘉禾甚至不惜高價拿地。
覃宏分析,“現在一兩千萬拿下的電影院,翻兩三倍不賣都比較常見。很多時候,錢都解決不了問題,影院出售方往往訴求一些額外資源,希望出售影院能夠得到其它的資源互補。”
柳德彬稱,影院建設投資中,物業年租金占到年票房穩定收入后總收入的10%,才算合理,而在美國該數字是8%-7%。目前,很多企業確實超過了10%的占比。
這種跑馬圈地的影院投資并未給行業帶來大規模并購。對此,柳德彬的解釋是,“并購的成本太高了。誰都不愿意賣,一個電影院投的1000萬,3000萬都沒人愿意賣。行業基本情況來看,影院投資有培育期,一家8000平米左右的影院,運營第一年的票房600萬,第二年1200萬,第三年就能達到1600萬。”
核心商圈白刃戰
與國內影院跑馬圈地相對應,一線城市核心商圈的白刃戰正在上演。
在上海南京路,古老的大光明影城和擁有IMAX設施的和平影都等4家影院,集中在500米的商圈之內。同樣的情況出現在深圳,在萬象城1000米的商圈內,也密布了橙天嘉禾和新南國等4家影院。
為了應對一線商圈的混戰局面,眾多影院運營公司發展了多種業態。比如五星級影城,再如社區影院。在北京的西南四環,就有一座社區影院。該影院面積3000平米左右,擁有30人的管理團隊,年租金不足一百萬元。該影院輻射距離在3公里左右,投資方希望,“對影迷產生一種蠶食作用,拼掉很多核心商圈的五星級影院。”
覃宏指出,電影業影片制作和院線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由于目前院線受到政策較多影響,尤其是片源趨同,加上經營模式短期內很難推陳出新,大多數影院會陷入同質競爭的窘境。在美國,為規避同質化,星級影院、公路影院,乃至更小眾化的藝術院線,共同組成了龐大的電影產業終端。
不過,中國的影院投資仍有巨大發展空間。相比于美國100萬人有130塊銀幕,中國100萬人只擁有不到7塊銀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