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高額的違規成本和責任追溯機制,一些抱著僥幸心理試圖闖關的問題公司才會進一步收斂和退縮,否則僅靠IPO財務核查風暴只會把膽小的嚇跑。
IPO財務核查風暴讓162家企業自動撤單,其中擬上創業板的公司多達106家。雖然有很多企業自主撤單,但還有610家企業在排隊等候,IPO“堰塞湖”依然沒有從根本上得以緩解。
從這次大規模撤單現象來看,投資者至少規避了162家風險公司,但并不意味著剩下的企業就一定是好公司。從撤單節奏來看,很多企業其實很不情愿,都在最后一刻才做出放棄IPO的決定。主要他們很不甘心,有些企業可能在排隊前花了很多的人力物力精力和財力,有些企業可能已經花費了巨額的公關費用。如果撤單退出就意味著前期的投入將徹底打水漂,于是就有企業開始猶豫,有些問題比較突出的和相對老實一點的“壞孩子”就自動退出,還有一些懷著賭博心理的企業繼續頂著頭皮上交自查材料,試圖蒙混過關,如果上市成功,就可以用募集過來的資金將上市前期的“隱性成本”掩蓋掉。
由于違規成本相對較低,懲罰力度與融資圈錢的數量不成比例,于是很多企業仍然在繼續冒險闖關。因此,在目前的市場規則和法制環境下,剩下的這610家企業中肯定還有“南郭先生”。
當務之急,必須要提高違規成本和強化市場約束機制,對于虛假披露、隱瞞真實信息的上市公司負責人應該嚴刑峻法,不能采取簡單的“打補丁”糾錯,否則很難保證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只有高額的違規成本和責任追溯機制,一些抱著僥幸心理試圖闖關的問題公司才會進一步收斂和退縮,否則僅靠IPO財務核查風暴只會把膽小的嚇跑。
從撤單企業的特征來看,中小企業占絕大多數,162家撤單企業中有106家擬在創業板上市,大企業主動退出的很少,而這并不意味著大企業就一定比小企業財務更健康。大企業之所以選擇繼續死扛,有些可能是比較自信,有些可能是扛著“背景”和權力來上市的,很少有人阻攔的住。顯然,這需要中國股市盡快改革權力發審,撤銷IPO“綠色通道”,讓股市真正恢復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
在這次核查風暴中,還有一個數據值得A股市場深思。在這一場持續三個月的財務核查中,中信建投和國信證券很“受傷”,名下分別有11家公司的IPO計劃折戟,而這兩家券商并非小券商,制造如此之多的問題公司,他們應該受到相應的懲罰,保薦機構不能再“只薦不保”。
建議證監會對保薦機構建立黑名單制度,比如一家保薦機構在一年期間“制造”了3家以上問題公司,應該暫停該保薦機構至少3年的保薦資格,并承擔相應的連帶賠償責任,只有這樣嚴格懲罰,中介機構才會老實起來,保薦機構才能夠名副其實。
另外,應該盡快叫停“直投+保薦”模式,否則在利益驅動下,保薦機構一定會設法做高發行價、抬高上市價,再加上超額募集還可以獲得更多提成和承銷費,從而他們會千方百計地制造新股發行的“三高”,上市公司質量自然難以得到保障。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