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記家族憲法:股權繼承轉讓須具血緣 不限男女
憑借嚴格的品質管理和強大的市場拓展能力,創始于1888年的香港李錦記,在上世紀70年代被迅速打造成一個蜚聲海內外的醬料王國。李錦記蠔油在美國已經占到了88%的市場份額,在日本的占有率排在第二位。
進入內地20年里,李錦記始終保持著每年25%的增速,從未虧過錢。然而這樣一家快速成長的企業,其股權始終100%家族控股,既不引進戰略投資者,也不考慮上市。
度過了兩次家變危機,歷經四代,從最初的家庭小作坊發展成為大型企業集團,李錦記是華人社會中少見的長壽家族企業,憑借持續創業以及家族價值觀的建立,其突破了華人家族代際傳承過程中的阻礙。
分家
因為躲避一班惡霸的追殺,廣東新會人李錦裳在100多年前沿著珠江來到廣東香山。一次偶然,他烹調蠔肉給餐廳客人時忘記了關爐火,白色的蠔汁在鍋里濃縮成咖啡色,可是一品嘗,味道出奇地好。從此,當地掛出了“李錦記”蠔油莊的招牌。
1902年,蠔油莊毀于一場大火,李錦裳舉家南遷澳門。二次創業的李錦裳辭世后,財產由三個兒子均等繼承。老大無心經營,業務主要由另兩個兒子負責,而老三李兆南則成為了實際管理者。
李兆南致力于改進生產及提高產品質量,產品線也從單一的蠔油向其他調味品擴展,使李錦記蠔油及蝦醬暢銷于北美各大城市。1932年,李兆南將公司總部遷往香港。
隨后,李氏第三代陸續加入了家族業務。老大和老二的兒子較早加入,老三李兆南的長子李文達則獨立在外經商,直到父親退休后才受邀加入家族業務。
也就是在第三代掌握家族生意的這段時期,李錦記一度步入停滯期。由于一直走高端路線,普通市民買不起,只有較富裕的人才能享用,所以直到20世紀70年代,李錦記仍然維持手工作坊式的生產,員工不過20余人。
回到家族企業后的李文達有意推出大眾化的產品,提高產品銷量,但與幾位堂兄弟經營觀念相左,難以施展創業抱負。
1972年,李錦記發生第一次家變。老大和老二的子女因與李文達的經營觀念沖突,最終李文達把另兩房的股份買過來。
憑借單一產品、單一市場就獲得醬料品行業的主導地位,但李文達明白,長此以往李錦記是不會有崛起可能的。于是,他致力于改進生產工藝,降低產品成本,原本只有達官貴人才吃得起的蠔油很快在歐美、東南亞、香港等地進入千家萬戶和普通餐館,成為大眾生活的必需品。
但10年不到,由于弟弟患病,李文達兄弟間也產生分歧,弟弟要求清算股權。高昂的索價導致雙方不得不對簿公堂。最后李文達收購弟弟股份,但收購巨資一度使李錦記陷入財務困境,無法投資興建工廠,李文達陷入了內憂外患。
從1980年開始,李文達的五位子女應召相繼學成回港加入公司。同期,李錦記開始引入最新的管理文化和科學技術,加速了現代化發展步伐。兩代人的共同努力,為李錦記迎來了又一次大發展。
上世紀90年代初,李錦記展開品牌延伸,拓展了地產、餐飲、中醫藥保健品和運輸等業務,以增大其市場“蛋糕”。先后加入企業的第四代也開始成為多領域的領軍人物。
兩次分裂之后,第三代掌門李文達深刻體會到了家和萬事興的重要性。2000年,其四子李惠森向他攤牌要“自立門戶”,李文達沒有同意。這個經歷了兩次家族內亂的老人,此時最不愿見到的就是子女分開,他害怕子女會因為各自小家的利益產生紛爭,最終使“大家”分崩離析。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