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職業經理人生涯所向披靡的李開復辭去谷歌大中華區總裁,成立創新工場。2010年9月8日,創新工場7個項目首批揭開神秘面紗。這個李開復宣稱退休前做的最后一件事,中國年輕人心目中的創業天堂,能否真的產生殺手級公司?這個獨特的孵化器是如何集聚人才和激發創意的?
年近50歲,他終于有了一個顯得年輕且酷的頭銜——— 創業者李開復。和他在一起的是一群極具冒險精神的年輕人,而“開復極大地提高了團隊的平均年齡”。
一些變化還是真實地發生在創業者李開復身上。他已經不是那個在大學校園里激情洋溢地發表演講的李開復,他每天八點左右到辦公室,每周工作90小時以上,又有幾條皺紋爬到了他的額頭上。
“我見了許多跨國公司的高管,但是發現他們和我完全沒有共同語言”。創業者李開復如今對過去的同仁有些“看不慣”,他說,我知道很難說服大公司高管來創新工廠,可沒想到是零。李開復曾認為自己十分了解創業者,也和比爾·蓋茨、史蒂夫喬布斯熟識。“但我認識他們的時候,他們的創業期已經結束了。”
有人質疑李開復和他的團隊陽春白雪,是否會與中國的創業環境水土不服。以前創新工廠更像一個純粹的孵化器,項目都來自內部孵化,再去尋找合適的團隊領導,現在的創新工廠越來越像VC,更愿意創業者帶著項目或者團隊加入創新工廠。
李開復甚至不把這些稱之為變化,因為互聯網時代“Neversaynever(一切皆有可能)”。打造一個殺手級公司,沒有他想象的那么簡單,即便有了好的技術和產品,但拼湊一個創業團隊還是很難。“我們做到了,但是很辛苦。如果有一個團隊創始人可以帶著公司發展,方向不是我們想象的也沒關系。”新模式下,創新工廠投資規模做到計劃的一倍。
或許馬云的阿里巴巴是中國人更習慣的創業方式,由一個大老板通過各種商業布局最終走向成功,可李開復不想做個集團掌控人,他想做個導師、教練。“任何路徑都可能成功,創新工廠選擇了最適合自己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