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推進公平準入,改善融資條件,破除體制障礙,促進個體、私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占企業總數的99%以上,其創造的最終產品與服務價值、出口總額和上繳稅收,分別占全國的58.5%、68.3%和50.2%,中小企業還提供了城鎮就業人口75%以上的就業機會,并吸納了75%以上農村轉移出來的勞動力。但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在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方面都處于弱勢地位。怎樣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政府應當如何作為?本報今天刊登香港特區政府的一些做法,供相關各方參考。 ――編 者
用政府資助的錢參展、用免費資訊服務提升自己、用公共技術支持提高產品品質、用公營機構發布的市場信息和研究成果開拓市場……只有5個人的香港希宏禮品公司,成立七年已小有成績:如今,特區政府舉辦活動找它們訂貨,VISA卡、馬爹利酒等大公司也都是它們的客戶。
在香港,制造業100人以下、非制造業50人以下的企業屬中小企業。目前,香港中小企業已近27.7萬多家,占企業總數的98%以上,希宏禮品公司的創業故事是香港中小企業生存發展現狀的一個縮影。
開設一家企業平均只需11天,70%以上的中小企業無需交稅
香港為中小企業提供了良好的創業環境。美國傳統基金會連續第13年將香港評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其發表的報告這樣寫道――“在香港,開設一家企業平均需要11天,大大低于48天的世界平均水平,企業開業手續簡便,營商規管簡單,勞動力市場靈活,服務業發達。香港還是世界上稅率最低的地區之一,而獨立和廉潔的司法體系,令香港成為保護產權的典范。”
企業交給政府的所有費用包括每年105元的公司周年申報費和2600元的商業登記證年費。至于稅收,香港實行簡單低稅制,所有企業只需繳納利得稅,即純利的17.5%,下一年度稅率還將降低1個百分點至16.5%,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在香港28萬家公司中,只有7萬家須交利得稅,大約65%的利得稅來自繳稅最多的800家公司。約20萬家中小企業無需交稅,占中小企業總數的70%以上。
政府對貸款申請額的一半提供擔保,拓展市場還可拿到市場推廣基金
對于大多數財力有限又無抵押品的中小企業來說,融資問題是個“老大難”。為此,特區政府2001年撥款19億元,推出“中小企業資助計劃”,成立信貸保證計劃、市場推廣基金和發展支援基金等,幫助中小企業取得融資、拓展市場。政府在2005年又補充撥款3億元,2008年還要再撥5億元。到今年8月,實質受惠中小企業超過4.8萬家。
一家從事進出口貿易的小公司,從2002年起每年都用市場推廣基金參加展會,到現在8萬元額度已用完。企業主王先生說:“我們通過展會找客戶,但租展位、布展、交通等花費很高,政府的基金每次可以資助一半開支,對我們很實用。”
同時推行的信貸保證計劃對中小企業的幫助更大。政府對中小企業貸款申請額的一半提供擔保,每家企業最多可接受400萬元貸款的擔保。目前參與計劃的商業銀行超過40家。工業貿易署助理署長戴淑饒認為,計劃促進了中小企業與銀行的緊密關系,改變了銀行貸款的“磚頭文化”傳統,即不用樓宇作抵押,而是看財政表現、管理素質和業務前景等更加科學客觀的貸款指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