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誰還敢給寶寶喝國產奶粉!”這是某位“新晉”媽媽針對南都記者關于選購奶粉的提問時,所做出的斬釘截鐵的回答。雖然這種看法失于偏頗,但根據各種調查的結果來看,持有這種看法的消費者并不在少數。于是,一邊是大量便宜的國產奶粉無人問津,一邊是大量經濟水平尚可的消費者使盡渾身解數,通過各種途徑購買洋品牌奶粉。
在這些洋品牌中,除了傳統的美贊臣、雅培、惠氏和多美滋等奶粉界的“老兵”之外,還有一些異軍突起的牌子,諸如紐瑞滋、紐貝滋、貝登等,看起來像是個洋名字音譯過來的,然而正如一個網絡的段子所言“騎白馬的不一定是王子,也有可能是唐僧”,同樣地,頂著一個洋名字不一定真的是外國牌子,也有可能是“假洋鬼子”。
“洋品牌”可能只銷往中國
根據乳業專家介紹,目前通過正規渠道流通的嬰兒奶粉通常有三種:國內企業使用國內奶源在國內加工灌裝生產;國內企業使用國外奶源在國內加工灌裝生產;外國企業使用國外奶源,在國內加工灌裝生產。在專家眼里,其實這第二種和第三種都可以稱得上是“洋奶粉”,然而消費者眼中的“洋奶粉”更多指的是這最后一種。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其實目前還有一種消費者頗為認可的“洋奶粉”,則是通過朋友親戚從境外帶回或網絡代購的方式從國外帶回一些原本并不針對中國銷售的國外品牌的奶粉。像每逢周末深圳各口岸浩浩蕩蕩的拖粉大軍就屬于這種。對于這種徹頭徹尾的“洋奶粉”究竟有沒有害處,目前說法不一,有的專家認為,這種奶粉并不針對中國人的體質和食譜而設計,因而可能有些微量元素要么不足要么過多,這對嬰幼兒的身體并無好處;而有的營養學專家則認為,歐美發達國家的食品安全標準總體上要比我國嚴格得多,只要奶源以及加工灌裝生產流程符合安全標準,這才是最重要的。
然而近幾年,市場上又出現一種新的“洋奶粉”,有個洋名字,奶粉生產的公司看起來也是國外企業。然而,如果去該產品所標注的產地國調查的話,卻會發現“查無此牌”。像上文提及的“紐瑞滋”,之前就有網友反映,在該產品所標注的原產地新西蘭根本找不到這個牌子,對此,紐瑞滋的CEO劉寧在今年年初的時候坦言,該奶粉確實只供應中國,其原因在于“新西蘭只有400萬人口,出生率也不高,從商業價值來講不值得去運作。另外,歐美乳制品市場已基本飽和,中國市場則潛力巨大,因此紐瑞滋產品只在中國銷售”。
然而,劉寧不忘強調,紐瑞滋旗下產品由紐瑞滋新西蘭子公司研發,嬰幼兒配方奶粉的原料均來自新西蘭本土,由新西蘭恒天然集團提供,并授權給新西蘭善騰集團生產,這是位于新西蘭奧克蘭市的一家生產廠商。中國國內的子公司主要負責銷售和售后服務。
有不愿具名的外貿行業從業者對南都記者透露,其實紐瑞滋品牌至少奶源地和奶粉生產企業還算靠譜,有一些洋奶粉的奶粉生產公司是國內企業在國外搞了個“空殼公司”,然后對外號稱品牌授權或中外合作,國內的企業“代其在國內加工灌裝和銷售”,通過這樣的方式把自己包裝成國外品牌,其實整個生產銷售鏈條都是“自己人”,而奶源地,就只能“天知道”了。
據介紹,這種行內人稱“保稅區一日游”的假洋產品其實不止奶粉,很多行業都屢見不鮮。通常的路數就是首先在國外注冊商號和商標,在開曼群島或百慕大這些地方的監管相當地放松,注冊個公司相當容易,而即使在監管嚴格的歐美和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也有專業的代理公司負責搞定一切,代價僅僅是幾千到幾萬美元不等,對于企業來說花得值,因為原裝進口的奶粉,通常要比相同規格的國產奶粉售價高出一倍以上。
國產奶粉“出國鍍金”
有業內人士對南都記者坦言,通常國外注冊的那個公司就只是個擺設,從生產設備到銷售人員一概沒有,從原料采購到生產銷售其實都是在國內完成,從本質上來說,可以說是地地道道的“國貨”。
然而,光在國外注冊個公司還不算完,還得給品牌取個通常讀起來拗口的洋名,以便與國產的牌子相區別。饒有趣味的是,有居住在新西蘭從事奶粉代購的人士對南都記者稱,現在很多號稱新西蘭進口奶粉的牌子都以“紐”(N ew Zealand)開頭,但其實新西蘭當地賣的奶粉常見的就是三四個牌子,比如K aricare、亨氏和惠氏,而且本地的食品品牌甚少以“N ew”為開頭。
另外,現在高速發達的傳播業也給“假洋奶粉”的包裝提供了方便之門,頻繁的廣告轟炸與品牌傳播,很容易使得大眾對該品牌產生一種身份上的錯覺。最后,為了“做戲做全套”,生產企業還會把在國內生產的這些奶粉采取“出國后再回來”的方式,拿到海關報關單。如果將這些奶粉出口到國外,然后再運回國內,所需的運費加上報關所需要的費用大概也就是每罐40元以內,然而經過如此包裝后的“原裝進口奶粉”卻可以賣到300元以上,換句話說每罐奶粉出國后比出國前多獲得至少60元的利潤。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