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網Cye.com.cn】2008年起源于美國的金融危機,雖然在各國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較為成功地阻止了其進一步擴散和蔓延,初步遏制住了世界經濟滑入衰退泥潭。然而,從目前發展情況看,斷言金融危機結束尚為時過早,其后續影響還廣泛存在且不斷發酵,并引發了諸如歐洲債務危機、美國財政懸崖等種種新的危機形式,因此,預計國際金融動蕩有可能持續較長時間,世界經濟將經歷一個較長的低迷和調整時期,并通過金融、貿易、投資、物價、信息等多種傳導機制影響我國,對國內經濟增長、需求結構、財政收入、金融安全、企業效益、對外投資、進出口和就業等方面帶來影響,進而影響到規劃進展和相關指標的完成。
經濟增速大幅放慢
我國面臨的形勢異常復雜嚴峻,經濟下行風險進一步凸顯,經濟下滑已經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主要矛盾。
由美國金融危機引發的世界經濟下滑目前尚難言見底,并且逐漸從局部發展到全球,從發達國家傳導到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從金融領域擴散到實體經濟領域,釀成了一場歷史罕見、沖擊力極強、波及范圍很廣的國際金融危機,世界實體經濟增速大幅下滑。目前來看,世界經濟何時見底,還很難預料。我國經濟對外依存度已相當高,2008年金融危機前進出口總額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2/3左右,2005年更是達到70.9%的高位,外部需求占總需求的比重較大,國際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調整不可避免地使我國經濟發展受到影響。2008年前幾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速高達11%左右,2008年危機發生當年,GDP增速大幅下滑到9.8%,比2007年下降4.8個百分點。此后,國家出臺了4萬億投資計劃、十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等經濟刺激政策,在政策刺激下,雖然經濟過快下滑態勢得到初步遏制,但與金融危機前相比,經濟增速已大為放慢,2009—2011年分別增長8.9%、9.8%和9.5%,經濟減速態勢明顯。基于此,國家“十二五”規劃將年均經濟增速定在7%的較低水平上,比“十一五”規劃低0.5個百分點。
從“十二五”前兩年情況看,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尚未完全消除,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特別是歐債危機趨于惡化,國際市場需求嚴重不足,復蘇的曲折性和艱巨性進一步凸顯。受國際金融危機、世界經濟低迷不振、外部環境趨緊影響,加上我國經濟生活中尚未解決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短期問題與長期矛盾交織在一起,全球經濟增長減速與國內周期性結構調整疊加在一起,使我國面臨的形勢異常復雜嚴峻,經濟下行風險進一步凸顯,經濟下滑已經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主要矛盾。 “十二五”規劃開局之年——2011年我國GDP增長9.5%,不僅遠遠低于金融危機前11%的年均增速,也比2010年下降0.3個百分點。 2012年我國經濟進一步慣性下滑,前三季度累計GDP同比增長7.7%,比2011年下降1.8個百分點;尤其三季度我國GDP同比僅增長7.4%,這不僅創下了近三年的最低季度增速,也是去年以來連續七個季度經濟增速回落。
外貿出口大幅下滑
隨著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中國外貿可能難以再現前幾年的持續高速增長。
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十二五”以來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國際市場需求嚴重不足,受此影響,中國外貿發展面臨嚴峻的外部環境,進出口增速大幅下滑,進出口企業困難增多。預計今后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外貿發展環境難有明顯改善,諸多負面因素疊加,將給外貿出口帶來更大挑戰。2012年前三季度,我國進出口總額28425億美元,同比增長6.2%,增速比上半年回落1.8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回落18.4個百分點。其中,出口14954億美元,增長7.4%;進口13471億美元,增長4.8%。商務部2012年10月26日發布的《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12年秋季)》指出,2013年中國對外貿易發展面臨的內外部環境可能略好于2012年,但制約外貿穩定回升的阻力依然存在。在外需不足的情況下,中國出口受貿易摩擦的影響持續加大,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任務也更加緊迫。隨著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中國外貿可能難以再現前幾年的持續高速增長。
針對形勢變化,目前商務部已向國務院匯報了有關情況,并建議調整外貿增長目標,即:中國全年對外貿易量在全球總貿易量中占比不減少。商務部部長陳德銘表示:“我們只能盡量保持我們的份額,并讓貿易增長盡量離10%近一點。 ”政府也及時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外貿穩定增長、優化外貿結構的政策措施,2012年9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下發了 《關于促進穩定外貿增長若干意見》,提出八項穩定外貿增長的舉措,包括:加快出口退稅、確保準確及時退稅;擴大融資規模,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規模和覆蓋面,支持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降低通關成本;妥善應對貿易摩擦,維護出口企業的合法權益;積極擴大進口,促進貿易平衡;優化外貿國際市場布局,支持企業開拓新興市場;優化外貿國內區域布局,擴大中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緊接著,商務部和有關部門共同出臺了具體實施細則。未來我國對外貿易政策將繼續著力于穩增長、調結構、促平衡。
財政減收增支壓力增加
部分行業和企業經營困難,企業利潤大幅下降,財政收入增速下滑。
金融危機導致我國出口受阻,國內經濟增速高位回落,部分行業和企業經營困難,企業利潤大幅下降,財政收入增速下滑。同時,為應對金融危機、刺激經濟增長,我國實施了結構性減稅措施、家電汽車下鄉補貼以及加快出口退稅進度等,財政支出壓力不斷增加,更是使得財政減收增支壓力日益上升。 2012年以來,國有企業利潤總額始終處于同比下降的態勢,前三季度國有企業累計實現利潤總額15500.7億元,同比下降11.4%,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僅有24個行業利潤同比增長。在金融危機影響下,中央和地方財政收入均出現了大幅下滑。 2012年前三季度累計,全國財政收入達到90588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8925億元,增長10.9%,與去年同期相比,全國財政收入增幅回落18.6個百分點,其中稅收收入增幅回落18.8個百分點。繼8月份全國財政收入中的中央本級收入出現今年首個負增長后,9月份再次同比下降2.4%。分稅種來看,各主要稅種同比增幅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回落,前三季度個人所得稅4574億元,同比減少421億元,下降8.4%,其中工薪所得稅同比下降13.1%。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