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也是推動服務業大發展的重要時期。加快發展服務業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大任務,是適應對外開放新形勢、提升綜合國力的有效途徑,也是擴大就業、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內在要求。
《服務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是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要求、指導我國服務業發展的總體部署,是編制服務業各領域專項規劃(指導意見)和地方服務業發展規劃的重要依據。
《服務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范圍是服務產業和可以市場化發展的服務領域。
第一章 服務業發展面臨的形勢
第一節 發展基礎
“十一五”時期,我國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我國服務業實現較快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拉動作用日益突出。
——規模不斷擴大。“十一五”時期,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1.9%,高于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速0.7個百分點,比“十五”時期加快1.4個百分點。2010年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7.4萬億元,比2005年增加9.9萬億元,增長1.3倍。
——主要服務業行業較快發展。“十一五”時期,服務業各主要行業均實現了較快發展。金融業、批發和零售業、房地產業、住宿和餐飲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等5個門類的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別為18.7%、16.5%、11.3%、9.5%和8.3%。
——新興服務產業快速發展。“十一五”時期,旅游、文化等產業實現了高速增長,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和管理理念的不斷創新,推動了電子商務、增值電信、新一代信息技術服務、地理信息、動漫游戲、檢驗檢測、氣象服務等新型服務業態加速發展;認證認可、合同能源管理、環境服務、人力資源服務、家政服務等一批適應市場需求的新興服務產業蓬勃發展。
——固定資產投資占比提高。“十一五”時期,服務業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49.6萬億元,年均增長25.5%,增速比“十五”時期提高8.5個百分點。2010年服務業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全部投資比重為54.7%,比2005年提高1.1個百分點。
——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十一五”時期,服務業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形成了一批知名企業和著名品牌,競爭力不斷提高。
——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十一五”時期,金融機構、資本市場、鐵路投融資體制、文化體制、醫藥衛生體制、郵政體制等領域改革取得積極進展。服務業稅收、價格、收費等改革深入推進。對外開放領域不斷拓展,服務業外商投資占全部外商投資的比重明顯提高。服務貿易規模迅速擴大,結構逐步優化,國際地位不斷提升。
——吸納就業能力進一步增強。2010年服務業就業人數達到26332萬人,比2005年增加了2893萬人,年均增加578.6萬人;占全社會就業人數比重達到34.6%,比2005年提高3.2個百分點。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擴大就業方面,服務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服務業發展。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07〕7號)明確了服務業發展的方向、目標、主要任務和政策措施。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強調,要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營造有利于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和體制環境。這些都為“十二五”時期服務業大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第二節 發展機遇
“十二五”時期,我國服務業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從國際環境看,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增長格局和市場需求形勢發生新變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面臨新突破,國際經濟秩序出現新調整。我國與世界經濟的相互聯系和影響日益加深,服務業國際化發展的機遇增多,有利于在更廣領域、更高層次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
從國內環境看,我國具備服務業大發展的有利條件。2010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4000美元,“十二五”時期將向更高水平邁進,必然進一步帶動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升級,服務業市場需求潛力巨大。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服務業的發展基礎和發展條件將進一步改善。改革攻堅步伐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趨向完善,將為服務業發展創造更加完善的體制環境,進一步激發服務業發展的活力和動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的加快推進,將對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提出新的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將對發展生活性服務業提出更高的標準。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推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的任務要求,為服務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第三節 面臨挑戰
“十二五”時期,我國服務業發展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面臨一些新的挑戰。我國服務業發展長期滯后,結構不合理,生產性服務業水平不高,尚未形成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有力支撐;生活性服務業有效供給不足,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國際競爭力不強,缺少大企業大集團和知名品牌,服務貿易逆差短期內難以扭轉。服務業人才不足,標準化水平不高,科技含量和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服務業深化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加快發展服務業的思想認識需要進一步提高,制約發展的一些長期性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亟待解決。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的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服務業就業人數占全社會就業人數比重兩個預期性指標均未完成,服務業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問題更加凸顯。國際環境復雜多變,不確定因素增多,貿易保護主義加劇,發達國家的生產性服務業占有明顯優勢,圍繞市場、資源、人才、技術、標準的競爭更加激烈,這些對提升我國服務業質量和水平,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都提出了新的挑戰。我們必須立足現有基礎,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加快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全力推動服務業大發展。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科學發展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適應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將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突破口,以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國際化為方向,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業,營造有利于服務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全力推動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為增強我國產業核心競爭力和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奠定堅實基礎。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