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所指的小產品,主要為工具類產品。關于工具類產品,KPCB周煒曾稱之為“侏儒項目”,意指用戶忠誠度低、很難長大的產品。雖說太狠,也有一定道理。
【創業網Cye.com.cn】工具類產品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低技術門檻、無內容繼承性、無社交屬性、本地化使用、有較高可復制性等缺點;也有體驗優秀、UI出眾、用戶基礎大、解決實際需求等優點。輸入法、天氣、筆記、公交查詢等都被筆者劃歸到此類產品行列。
在一定程度上,這類產品用戶粘性(打開頻次)較高,能解決用戶生活中遇到的某個實實在在的痛點,如以前的輸入法難用、不智能、體驗差,搜狗輸入法的出現一舉解決這些毛病,而天氣應用也給用戶出行提供較準確的建議等,甚至這些應用都已成為用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應用。
雖然如此,無法掩蓋的另一個事實是,這些應用解決的是用戶生活中非常小的需求。也許你會說,任何產品都是從解決小需求開始,成長成大產品的。這話完全正確。筆者也無法界定需求大、小的范圍,但這些應用的“小”,體現在前文所說的無內容繼承性、無社交屬性、無法解決更深層的精神需求,體現到營收上的是,沒有穩定的贏利模式,或者根本沒有贏利模式。
之前有虎嗅網作者總結了工具類產品發展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純工具;第二個階段,走向云端,或UGC產生價值;第三個階段,向垂直社區轉型。筆者大膽對此做個修正,工具類產品真正的三個階段是,第一階段,純工具;第二階段,走向云端或垂直社區;第三階段,未知。
未知,是因為大家都在探索中,并沒有成功案例可供借鑒,以下選取的就是幾個向平臺艱難轉型的工具類產品。
搜狗輸入法
之前虎嗅的那篇文章提到,工具類應用目前在兩條路上進行探索,其中一條是走上云端,搜狗輸入法可以說是在這條路上最早的探索者。替用戶同步詞庫、生僻詞啟用云數據、熱門新詞隨時更新,讓多年忍受難用輸入法的用戶眼前一亮。這些創新為早期搜狗輸入法快速積累用戶打下堅實的基礎。目前用戶數已突破4億,是QQ、360安全衛士之后的國內第三大客戶端。
手握海量用戶的搜狗,早在輸入法推出2年就已開始商業化探索,最早的商業化產品是彈窗。在其他形式的營銷上也在不斷創新,如皮膚營銷,搜狗先后開放皮膚平臺,并和廣告主合作,定制商品主題的皮膚;網址推薦,在用戶輸入相關產品拼音時,直接為用戶顯示該產品網站。
這些為搜狗輸入法帶來的營收有限,用戶數與營收嚴重不成比例,搜狗輸入法開始從產品轉向服務。2012年9月,搜狗發布了“搜狗輸入法智慧版”,其最近上線的“心有靈犀”功能頗引人注意,該功能實現在輸入音樂、影視劇、天氣、火車票等九大類信息時,直接在輸入框下方展示相關內容,此舉透露出搜狗輸入法急于突破瓶頸、搶占生活服務信息入口的野心。至于能否評論所說截流搜索引擎,還有待檢驗。
搜狗輸入法雖然一直努力尋找突破口,但從目前情況看,其并沒有跳脫出為搜狗瀏覽器、搜狗搜索輸送流量的桎梏。
從目前公開的財報看,沒有搜狗輸入法單個產品的營收情況,但清楚的是,搜狗2012年1.3億美元的營收絕大部分來自搜狗搜索和搜狗網址導航,因無法為用戶創造更多附加價值的搜狗輸入法,始終無法獲得較大的獨立營收。
今年1月底,搜狗宣布其手機輸入法月度活躍用戶突破1億,振奮人心的消息背后,是繼續尋求突圍的努力。
印象筆記
這是它本土化后的名字,原名Evernote,是少數幾家重視中國市場并快速付諸實踐的硅谷公司。
筆記應用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大需求應用,隨手記錄、保存所做所想,同步到其他設備,或分享到社交網站,最重要的是,可以非常便利地查詢,一句話,幫你管理記憶,在智能化的趨勢下,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產品。
Evernote全球已擁有5000萬左右用戶,但印象筆記在中國用戶數僅為300萬左右,(公開數據為2012年12月為260萬),對于一個已推出將近1年的產品,這個數字差強人意。相比之下,有道云筆記用戶數為1000萬左右(早于印象筆記2個月推出),仍顯示出硅谷公司在中國常出現的不接地氣。
Evernote從一開始的策略就是做平臺,其平臺之路可以總結為兩個方面。
一是百寶箱開放平臺。目前和印象筆記在該平臺上合作的國內產品包括UC、鮮果、Zaker、豆果美食等應用,印象筆記同時也向普通開發者開放接口,主要應用為,一鍵保存閱讀的內容。這是一個較實用的功能,但前提是需要有印象筆記帳戶,所以這實際是一個增強已有用戶粘性、而非大量吸引新用戶的辦法。
二是覆蓋更多日常生活服務。從最開始的只有筆記,到后來的圈點、食記、人脈、墨跡,以及自主開發的瀏覽器插件,印象筆記正在覆蓋更多日常生活服務,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但同樣令筆者質疑的是,以筆記的形式來記錄這些行為,是否是最佳模式,是否能創造最佳用戶體驗。比如記錄分享食物,更多人傾向選擇美食社區應用;再如人脈記錄,36氪聯合創始人王壯曾表示,“互換手機拍照記錄他人的方式,可能不大適合中國人的社交習慣。”
讓這家高富帥硅谷公司不急于將產品復雜化的底氣是,有巨額融資和增值服務的支撐,以印象筆記為例,如果按已公開的比例4%計算的話,推出到目前營收大約3000萬元人民幣,是一個可觀的數字。
目前國內印象筆記團隊做的更多是品牌運營和推廣,在和有道云筆記等國內免費、更具中國特色(如手寫筆跡)筆記應用的競爭中,如何建立自己的壁壘,考驗團隊的創新。
最后,筆者的觀點是:1,Evernote最終的主業,肯定不會是筆記、食記等應用,這些只是前哨,云計算是最終主業;2,Evernote看似to C,最終to B更靠譜。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