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跡天氣
3月初,墨跡天氣宣布用戶數突破1億,成為國內少數幾個破億的移動應用,同時傳出在去年8月已獲第三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創新工場。在去年8月之前,它已有超過6000萬用戶。
促成第三次融資的,是墨跡天氣的時景天氣功能。這個功能的初衷是由網友實時拍攝天氣照片并上傳,以彌補天氣數據的不準確率。該功能為墨跡天氣帶來了社交、圖片分享元素,為其尋求突破純工具的困局找到突破點。該公司透露時景功能上線2個月為墨跡天氣轉化了200萬注冊用戶。當然,增加時景天氣不僅僅是以上一個原因,因為天氣的本地性,將移動、社交、本地結合起來,一個完整的SOLOMO產品呈現眼前,接下來的故事就好講許多了。
但是據筆者自己的體驗,時景天氣對本地使用者意義并不大。如本人在廣州,有看天氣預報、天氣趨勢的需求,但我并無瀏覽廣州網友上傳的時景圖片的需求,該功能對出行旅游的網友,更有參考作用,其中社交性也打了折扣。
另外,時景天氣采用類Pinterest的圖片墻展示。事實上,類Pinterest產品在中國并不如想象中受歡迎,該功能如何更好的吸引用戶,也是一大問題。
工具轉型垂直社交的另一個風險,就是盈利周期被無限拖長,整個移動社交的有效盈利模式還在探索中,工具想成功轉型勢必要經歷工具-->社交-->盈利的漫長過程,是否能轉型成功、轉型后能否運營成功,都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
所幸墨跡天氣暫時無盈利壓力,已有的營收(展示廣告、品牌植入、應用推薦)能抵消一部分成本,在融資支持下,穩步推進商業化,或許能開創全新的商業模式。
GO桌面
這是一個鮮見于媒體的產品,由3G門戶公司出品,最近一次見到報道,是該公司推出的付費3D手機桌面Next Launcher,上線2周營收超百萬。同樣鮮為人知的是,GO桌面全球用戶數超過2億,這個量級即使在全球看也是一個驕人的數字。
GO桌面是一個Android手機桌面美化軟件,滿足的是用戶個性化手機桌面的需求。GO桌面走入口策略。
關于入口,手機瀏覽器之所以成為移動互聯網非常大的入口,是因為用戶想打開網頁,都需要接入網絡,并使用瀏覽器。
相似的,手機桌面,看上去幾乎是移動互聯網最大的入口,因為用戶每天打開手機,進行任何操作無時不刻都在使用桌面,但它和手機瀏覽器最大的區別在于,從用戶最基本的需求來看,桌面美化是一個本地行為,即在手機本地即可完成的行為,無需打開網絡,而不打開網絡,入口無從談起。
當然,GO桌面早已不單單是一個本地桌面美化軟件,任何一個想轉型服務平臺的工具類產品,都不會甘心只做本地工具。GO桌面會使手機網絡,為用戶推薦各類壁紙、主題、插件、應用,于是就衍生出GO桌面的開放平臺策略。在開放平臺上,GO桌面和搜狗輸入法有非常相似的舉措,一是搭建平臺,設計者上傳自己的壁紙、主題供用戶下載,收費主題與設計者分成(大部分免費,海版部分收費);二是開放接口,開發者可自行在接口上開發GO桌面插件。據之前的報道,Facebook已和GO桌面合作開發官方插件。
但開放平臺帶來的更多的是用戶體驗,并不能因此創造營收。GO桌面目前唯一能產生較大營收的渠道,是App分發。該公司同時有GO精品等App分發產品,類似應用商店,在龐大的用戶基數上,能帶來一定規模的營收。
因為海外用戶占總用戶70%,2012年底,3G門戶在美國設立了辦公室,拓展海外市場。據之前該公司負責人描述,GO桌面海外合作仍流量模式為主,今年營收目標為200萬美元。
從目前營收模式來看,GO桌面也沒有跳出導流量的模式,但其國際化的路線值得鼓勵,或許能為自己和國內同行趟出一條明路。
結語
工具類產品最開始以實用和體驗好積累用戶,積累到一定量級后,擴展出更多服務,工具越來越重,體驗也由之變差。如搜狗輸入法最近新增的“心有靈犀”功能,輸入框越做越大,快捷鍵也增多,用戶是否接受在快速打字的過程中,多按2個按鍵,或停下來用鼠標點某個按鈕再展開結果,需待時間檢驗;再如墨跡天氣,因為功能越來越多,iPhone版界面已稍顯擁擠,稍大意可能會點錯,操作也更復雜。商業化的同時,避免用戶體驗下降,是所有工具轉型需要思考的問題。
以上4個產品很幸運,有夠大的用戶規模,有充裕的資金進行商業化。此外還有眾多因為只做純工具,還沒有跨過第一道坎:用戶積累,就已死或瀕死的產品,如據傳已倒閉的8684公交、地鐵等App群。對普通開發者而言,活下去是首要任務。
在沒有較成功的營收方法先例前,流量輸送成了工具類產品最大的營收來源。工具類產品也因此而缺乏想象力,成為投資人最不看好的產品之一;蛟S也有例外,如二維碼掃描軟件,因為在O2O鏈條上,扮演“2”(to)的角色,仍然具有非常大想象力。
因工具的屬性,這些產品都選擇了向生活服務平臺轉型,轉型中各有各的路線,有通過云計算,有走垂直社交,有做生活服務集成,還有其他沒概括進來的,以及更多等待創業者去探索的。
順便多說一句,很多移動互聯網工具都在做開放平臺,但是在國內,一個殘忍的事實是,傳統互聯網開放平臺尚且沒有做起來,經營數年尚且只有寥寥幾個巨頭在繼續耕耘(百度尚不在此列),這種情況下,何談將這種邊緣模式移植到手機上。聽哥一言勸:工具類產品轉型的重點,絕不是在開放平臺上。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