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香港時尚匯展在北京開幕。在國貿中心琳瑯滿目的展廳里,四面八方的參觀者認真捕捉著展會所帶來的各種訊息。展會的主辦方之一,香港貿易發展局助理總裁葉澤恩先生表示,該展旨在向內地買家和同業展示香港設計時尚的產品和創意服務。
香港卓思鐘表珠寶有限公司的謝女士向記者表示:“通過參展我們的商品已被很多的內地消費者所識知。同時,我們也了解到內地飾品市場南北方的差異性。”
香港展會能花落內地,得益于2003年CEPA的簽署。CEPA涉及服務業的17個領域,其中包括允許香港會展公司以獨資的形式在內地舉辦展覽會或提供會展服務等。
在國內的企業家看來,香港具有很特殊的優勢——低稅且交通便捷,加之香港商貿服務完善發達,擁有健全及為西方企業家所熟悉的法律制度。這些利好吸引參與香港參會的內地企業不斷增長。香港貿易發展局向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1997——1998年度,共有7494名內地買家參觀香港貿易發展局的展覽會;2006——2007年度,則有80138名內地買家參觀,升幅約10倍;過去十年,共有358517名內地買家參觀貿發局的展覽會。(崔曉林)
香港電影業:“香港電影不死”
香港街頭,張達明被劉青云脫了個精光,在眾人的圍觀下惱羞成怒。而劉青云一臉茫然,不知所去。他剛算了一命,算命先生告訴他,北上,東去,兩個選擇,是福是禍,自己保重。
那是1996年,《一個字頭的誕生》。導演是杜琪峰。
還是那一年,“香港電影之死”,這樣一個醒目的標題出現在了香港的《明報月刊》上。當時的影評人認為,年產80多部的香港電影市場,對于在香港電影錄像帶熏陶下成長的一代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如今,已事隔12年,香港回歸祖國也已有十年的時間,香港電影仍舊在掙扎著向前方行進。“不同的是,回歸之后,和內地電影之間的融合,能夠讓香港電影找回一點點自己的模樣。”前香港金像獎主席文雋說 。
回首這十年來香港電影所走過的艱難路程,對于許多經歷過“錄像帶時期”的人們來說,仍有許多值得留戀的地方,這,也許就是“香港電影不死”的明證。

《無間道》劇照(資料圖片)
|